close
人類最原始的產業是農業,接著是製造業,最後服務業,農工業是生產「工具和民生必須品」,而服務業是「有效地運用工具和民生必須品」,也就是呈現商品的「產值」,假設Joe是農夫,Joe需要吃10份量的米,如果Joe種出20單位的米,那多出來的「10單位」就是剩餘產值,可以多讓一個人去做任何事情,Joe可以將那10單位米的變成別的商品,例如養一位家傭,或是養一位工程師,甚至是換一台電腦,但如果Joe只能種出10單位的米,沒有了剩餘產值,那麼後面的東西就不會存在

對一個國家來說,必須能夠提供足夠的民生產值,才能去交換額外的服務產值,這是供需原則,如果食物不足,食物的供應減少,需求不變,食物的「產值」就會比起額外服務的「產值」來得高,而生產的傾向就會走向食物為主的「農業」,則額外服務這「服務業」就會萎縮甚至消失,因此服務業不可能獨立存在的,服務業是發揮農工業的剩餘產值如果工業品的生產效率下降,代表必須投放相對更多的資源和人力在工業品上,才能夠使服務業能夠存在,而如果民生用品生產效率下降,則民生用品相對起服務的產值就會昂貴,服務業的產值也會相對低落,以農夫為例子,也許人不吃10單位的米不見得會餓死,也可以將那10單位的米分為兩份,每人吃5單位,然後讓另外一個人去做「服務業」的產能,硬將自己的需求減少來製造更多的剩餘產值,看來像是多養了一個人,但事實是,服務業的產值變低廉了一半,每人都只吃半碗飯,這就形成一個均貧的狀態,這種現象只是暫時穩定,而不是真的解決經濟問題,人還是吃不飽,服務業依然無法解決問題,在一個封閉的經濟系統裡面,隨著農業與工業的產值下降,而服務業產值也會下降,也許服務業能填充市場的空缺,但那只是意味著大家的平均所得減少,物質生活更貧乏

如今,地球的經濟系統已經不再封閉,美國、英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能夠將經濟建立在強大的第三產業,也就是金融服務業上,就是建造在全球資本市場流通的平台上,那些金融服務業並非獨立存在的,相反,是建立在很多不同國家構成的農業和工業體系之上,這是一個開放系統,已開發國家以自身的高產值服務業,去換取那些國家低產值的農礦資源和工業品等

假設Joe是經營飯店的服務業者,Janice是務農的農夫,Joe安排Janice住在Joe的飯店,Joe收Janice共1000元的房租,而Janice賣給Joe一包50元的米,每20包米換一晚的住宿代價,兩個人都認為合理,這交易就成立,但如果Janice的稻米歉收,只能產10包米,Joe又沒有別的顧客,於是Janice以後住一晚房間,只能付10包米,那就會變成,房價不變,這樣米價上漲一倍,或者米價不變,房價減半,無論Joe怎樣選擇,要不Joe以後要吃較貴的米,要不就是Joe提供較差的服務,淘汰飯店服務生製造失業,待遇下降,代表大家的生活水平下降,也就是貧窮

如果第一、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是單對單的依存關係,就會演變成上述結果,這種單對單的關係就是「內需」,第三產業的興衰,本來就跟自己國內的第一、二產業直接相關,能夠建立起可以代替第一、二產業的第三產業,就能完全依賴系統外的市場,也就是說,如果Joe有另外的交易者,繼續以50元一包米的價錢跟Joe交易,Joe就可以踢走Janice了,但這就不叫作「內需」了,而是「外需」,因此如果要建立「內需」,而且是第三產業的「內需」,那就不可能踢開第一、第二產業,除非你能夠在別處找到比自己原本更低成本的第一、第二產業

在經濟上,即使不是親自去第一、第二產業的工作者,但只要作為管理者或者既得利益者,他們也是「第一、第二產業」的一部份,例如經營農場的地主,他也是屬於「農民」,經營工廠的資本家,他們還是屬於「工人」,娛樂業、餐飲業、批發業的老闆才能叫作「第三產業」,但如果前面兩個產業不行了,那怕是7-11可能也要解散員工回去種田,因此,如果該國家沒有一個比自己更低成本的第一、第二產業市場存在,就不可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一個低成本第二產業發達的地區,不可能變成第三產業,香港能夠這樣變成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為主,主因是工業能夠轉移到勞動力更便宜的中國大陸

第三產業的發達跟「對外貿易」有很大的關係,而「內需」本身則是「對外貿易」的相反,人類經濟建構在「資源有限」這個前提上,擴大「內需」代表減少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相對的國內資源消耗加重,擴大「內需」的瓶頸是資源有限,消費不是市場說擴大就能擴大的,農夫要買更多的米,那麼自己就得多種一些,羊毛出自羊身上這點不能忘掉,理想的內需市場,可以在國內達到盡可能的自給自足,像美國那樣,美國要衰退,沒有任何國家擋得住,美國經濟要起飛,也一樣沒有國家能攔的住,要能達到資源和人口的完美比例,才能建立起理想的內需市場,像日本這種人口結構,就算極力發展內需也強不到哪去,經濟是資源結構和人力結構的複雜變化,缺少其中一個,國家經濟都會出問題

目前全球的第一、第二產業的總產能多於第三產業,這世界的經濟有不少都依賴美國、澳洲、加拿大、阿根廷、巴西等農業大國大規模且高效率的耕作才能正常運作的,經濟的「價值」並不可能單純存在,你的農業出現問題,科技業也可能會間接受到影響,最後影響服務業,經濟的多元化使某些行業價值獲得保障,也可以減少風險,不能看一時的產值去決定行業的價值,那會因小失大,中國大陸和印度農業的產值即使低到非常誇張的程度,但他們依然不得不重視農業問題,因為農業一旦失守,整個民生的價格就會被市場波動,這立即就影響到一切勞動價格和社會成本,在這樣的環境下,其他行業也難以生存的,像日本也是相當注重農業的,農業並不需要大幅增加產量,但保障自己國內市場在全球金融震盪下能正常運作是合理的經濟策略,這並不能用產值計量,這是整個經濟架構承受能力的問題

貨幣可以增加市場的彈性,但不會改變市場以利益為導向的流通本質,內需是一種封閉系統,看的方式是不同的,「貨幣所得」是人類統計上發明出來的
,人類沒有貨幣系統照樣可以以物易物交易,貨幣產值並非真正的產值,而是相對產值與資本主義的數據表達,GDP是一個迷惑人的數字,無論何時,強化國家的基本結構,包含教育、制度、階級流動、家庭價值、產業結構等項目,才是承受經濟衝擊的最佳保證在地球上,三大產業的架構改變有限,差別是第一、第二產業在某些國家,第三產業在某些國家,如果你要建立內需,就要改變自己在市場的位置,但你遺下的空間得要填補,否則你一改變位置,全球經濟就會出亂子,美國的消費經濟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場,美國的消費市場能力一萎縮,地球上沒有其他國家能代替美國,商品無法消耗,生產者就會崩潰,那麼全球經濟就會出問題,直到美國自己再度回到消費者的位置上為止

本文經網路作家Chenglap同意後,經Joe整理與加入資料,改編而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