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我觀察到人們喜愛吃某項食物「蛋塔」,蛋塔商店此時並不多,但我知道這商機的時候,我需要一些時間來準備營運,通常要等一段時間,這期間內,「需求」是一直沒被滿足的,因此也會有更多人打算加入「供給」,開蛋塔店,然後等大家陸續營業進入市場以後,大家逐漸看到原本一直以為的「供給」,經過大家相繼湧入市場,實際的「需求」早已被完全滿足,成為過時的市場資訊,最後走向蕭條,各種產業或商品的循環都是如此,最終都會面臨過度生產或消費不足的狀況。
  現實生活和當初設想的預期剛好相反,經濟蕭條的來源並不是生產力減少,而是生產力過多所產生的結果,人類往往只能看見到「產能」,但是到了後來,才發現重點不是產能,而是「產值」,一旦市場已經飽和了,再生產下去的結果就是「產值」暴跌,過度生產不僅不是有益行為,反而是有害行為,因為根本沒有那麼多消費者,「生產」變成了「負生產力」,負生產力是一種惡性循環,人越工作,事情越惡化,因為消耗具有產值的「資源」,卻生產出沒有市場的「垃圾」,因為擁有大量垃圾而無法換成價值,企圖進一步生產更多「垃圾」來增加財富,「供給」大量增加的結果,反而進一步萎縮原本的市場。
  LV的價值不在於本身標價,而是市場有人願意出多少價格去買,售價1萬元有交易量,那LV的價值就是1萬元,售價10元沒有交易量,那LV連10元的價值都沒有,價值取決於消費者,而非生產者,「供給」超過「需求」的商品,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不破的泡沫,所有的產業或商品都不例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