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龐大的戰爭賠款當然不能由德國Rothschild家族和Vorburger家族銀行來承擔,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大發一筆國難財。

所以,第一步棋,就是由德國銀行家啟動通貨膨脹這部財富絞肉機來迅速掠奪德國人民的積蓄,人類第一次見識了超級通貨膨脹的威力。從1913年到1918年,在戰爭期間,德國貨幣發行量增加了8.5倍,德國馬克相對於美元僅貶值了50%,從1021年開始,德國中央銀行的貨幣發放量呈火山噴發的態勢,1921年比1918年增加5倍,1922年比1921年增加10倍,1923年比1922年增加2753萬倍。從1923年8月起,物價達到天文數字,一片面包或一張郵票的價格高達1000億馬克。德國工人每天的工資必須支付兩次,拿到錢之後要在一個小時之內花出去

德國銀行家血洗中產階級的儲蓄,使大量社會主流人士一夜之間淪為赤貧,從而奠定了日後納粹上台的群眾基礎,並深深種下了德國人對猶太銀行家的痛恨。比起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的境遇,德國人民所遭受的悲慘苦難要深重得多,下一場更為慘烈的世界大戰的所有誘因已在1923年全部到位了。
(經歷過當時的德國慘境的話,會明白希特勒要屠殺猶太人原因可是很多的)

當德國人的財富被搜刮得差不多了,德國的馬克也該穩定下來了。在國際銀行家們的調度之下,美國人民的黃金成了穩定德國貨幣的救生圈。

第二步棋輪到英國銀行家大展拳腳了。由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潛艇在大西洋的頻繁襲擊,英國運送黃金的船只無法出港,導致了英格蘭銀行不得不宣布暫時停止黃金兌換,英鎊的金本位已名存實亡。

1924年,後來名震英倫的Churchill(丘吉爾)就任英國財政大臣,對金融事務完全沒有感覺的Churchill在倫敦銀行家的鼓噪之下準備恢復金本位,理由是必須捍衛英鎊在世界金融領域絕對的權威地位。1925年5月13日,英國通過了金本位法案(Gold Standard Act)。當時英國的國力經過戰爭的劇烈消耗早已嚴重受損,其經濟實力已遠遜於新興的美國,甚至在歐洲也已不是一家獨大的局面,強行恢復金本位勢必導致英鎊堅挺,嚴重打擊本已日益喪失競爭力的英國出口競爭力,同時還會造成國內物價下降,工資縮水,失業率大幅上升等經濟後果。

這時,一代宗師John Maynard Keynes(凱恩斯)橫空出世了。Keynes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曾擔任英國財政部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對德國的嚴厲條款,並不惜以辭職來抗議。他力主廢除金本位,與倫敦的銀行家勢力形成水火不容的態勢。在英國政府調查金本位的可行性的麥克米蘭委員會上,Keynes慷慨激昂,痛陳金本位的弊端,在他看來,黃金只是 「野蠻的遺跡」,是經濟發展的制約。英格蘭銀行的諾曼也不示弱,堅稱金本位對於誠實的銀行家是不可或缺的,無論英國的負擔有多重,無論多少行業嚴重受損,不然何以體現倫敦金融城銀行家的超級信譽。英國人民被聽糊塗了。和美國的情況一樣,倫敦銀行家在人民當中也是名譽不佳,既然是銀行家支持的,想必是不好的,而猛烈抨擊銀行家的觀點,應該是向著人民的。

來歷很不簡單的Keynes扮演了為民請命的角色,而銀行家們則以黃金衛道士的形象出現,這出雙簧演得出神入畫,輿論和民心就這樣被輕鬆地操縱著。

果然不出Keynes的「預言」和銀行家的計劃,英國經濟在恢復金本位之後一落千丈,失業率由1920年的3%猛漲到1926年的18%,各種罷工此起彼伏,政局陷入混亂,英國政府面臨嚴重的危機。

銀行家們要的就是危機!只有制造危機才能推動「金融改革」,在一片強烈呼吁修改法律的呼聲中,通過了1928年貨幣和銀行券法案(Currency and Bank Notes Act 1928),該法案砸碎了套在英格蘭銀行頭上長達84年的以國債為抵押的貨幣發行上限的緊箍咒,1844年法案規定英格蘭銀行以國債為抵押的英鎊發行上限為1975萬英鎊,其餘的英鎊紙幣發行必須用黃金作抵押。以國債為抵押發行「債務」貨幣而繞開討厭的黃金制約,就像後起之秀美聯儲一樣,這實在是一個讓倫敦銀行家夢牽魂繞的境界。

在新法案通過後僅幾個星期,英格蘭銀行就發行了2億6000萬「債務」英鎊。新法案還授權英格蘭銀行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無限制發行「債務」英鎊,只要財政部和議會事後認可就行了。美聯儲的近乎無限制的發行貨幣的大權終於被英格蘭銀行也搞到手了。

第三步棋就是美國這隻肥羊又到了該爆剪羊毛的季節了。1927年的秘密會議之後,由於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國價值5億美元的巨額黃金外流,在1929年美聯儲猛然提高利率之後,造成銀行缺乏黃金儲備而無法有效發放信貸,美國這只健壯的肥羊由於極度失血而休克。國際銀行家們隨後一擁而上,以正常價格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的超低價格大舉吃進藍籌股和其它優質資產。

麥克法丹議員這樣描述道:「最近僅一個州就有六萬處房產和農場在一天中被拍賣。在密西根州的奧克蘭郡,有七萬一千戶房主和農場主被掃地出門。類似的情況正發生在美國的每一個郡縣。」

在這場美國空前的經濟浩劫中,只有最核心圈子裡的少數人事先知道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投機大戲即將落幕,這些人得以及時拋出所有股票轉而大量持有政府債券,他們都與倫敦Rothschild家族保持著密切聯系。這個圈子以外的人,有些即使是超級富豪,也未能幸免於難。這個圈子裡包括JP摩根和庫恩雷波公司,以及他們選定的「優先客戶」,如伙伴銀行、和他們保持親善的著名實業家、重要政客、和友好國家的統治者。

當銀行家Morrison從美聯儲辭職時,1936年5月30日的《新聞周刊》是這樣評價他的:「大家一致認為美聯儲失去了一位能幹的人。在1929年(股票崩盤之前),他召集了一個會議,命令他屬下的幾家銀行在9月1日之前全部結束對證券交易商的貸款業務。所以,在隨後的衰退中乘風而起。」

喬伊.肯尼迪(Joe Kennedy)的身家從1929年的4百萬美元,增加到1935年的1億美元,翻了25倍。伯納德.巴魯在大崩潰前賣掉了所有股票轉而持有國債。亨利.莫金撒(Henry Morgenthau)在「黑色星期二」(1929年10月29日)前幾天匆匆趕到銀行家信托公司(Bankers Trust),命令他的公司在3天之內賣掉總價值達6000萬美元的所有股票。他的手下困惑不已,建議他在幾個星期的時間裡逐步清倉,這樣至少要多賺500萬美元。亨利.莫金撒勃然大怒,沖著手下人怒吼:「我到這裡來不是和你討論!照我說的去做!」

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我們仍然驚歎這些國際銀行家們的智商,他們毫無疑問的是人類最為聰明的一群人,這樣的手法,這樣的權謀,這樣絲絲入扣的設計,這樣玩弄天下於鼓掌之中的膽略,實在是令人歎為觀止。甚至直到今天,大多數人都完全不相信他們的命運實際上是操縱在極少數人的手中

在國際銀行家們羊毛喜獲豐收之後,Keynes的「廉價貨幣思想」成為了銀行家們的最新財富收割機,在他們主導下的「羅斯福新政」開啟了一個銀行家們新的收獲季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