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報紙刊登了南韓Samsung手機的廣告頭條,有網友開始擔心,Samsung手機可能大舉登入台灣,事實上Samsung買了這些頭版,肯定是有相當的酬庸付出或其他利益輸送所換來的,假設Samsung付的是一個實體金額的現金,而買回來的的廣告,效果則可大可小,如果最終Samsung銷售所得,大於廣告費,那麼Samsung就贏了,如果Samsung銷售所得增加不如廣告支出或不如預期,那麼Samsung就輸了,廣告本身沒有問題,重點只在於臺灣的民眾看了廣告之後會不會買 Samsung產品,或者這個策略對臺灣有無間接產生更有利的局勢


當臺灣和韓國是競爭對手,而南韓在台灣報紙登廣告時,臺灣是在跟對手交易,而韓國又何嘗不是跟對手交易呢,如果Samsung推出的手機品質很爛,配套很差,那麼就算Samsung買了全版的廣告,那也只是白花錢,假設今天Nokia拿一部很舊的手機,沒有優異的軟體功能,就算在臺灣所有報社都登上頭版廣告,Nokia也很難賺到臺灣的錢,只會是臺灣媒體賺了Nokia的廣告費

但如今實際問題是,Samsung產業做出來的產品,具有相當的威脅性,這才是問題所在,就算不在臺灣的報紙登頭版,在美國和日本登廣告,對於全球各地的手機製造商,也一樣造成威脅,在臺灣頭版登報不是問題核心,威脅不會因為對方不登頭版,或者報紙不做Samsung生意,局勢就會有所好轉,如果新聞完全不去報導外來的威脅,只是報其它「美好的事」,那對國家會更好嗎,雖然眼不見為淨,但是不去正視別人產業所帶來的威脅,這等於掩耳盜鈴

不管你看了廣告以後,有無去買Samsung的產品,如果能思考或反省出抵抗Samsung威脅的方法,那未嘗不是好事,真正應該做的是,找出足以對抗具備威脅性對手的未來產業方向,當臺灣能生產出價值更好的產品時,那樣的廣告就不會是威脅,例如美國的Apple

Apple的強處並不是在於製作app軟體或製造手機,而是在於「商業模型」,這點才是我們真的追不上的地方,軟體製作本身就是一種工業,要創造軟體大家是平等的,但商業模型上大家則不平等,先不論近期已有衰敗的跡像,Apple創造的商業模型的重心,在於結合一直以來被摧殘的小開發者們,Apple透過線上商店提供遊戲軟體,該公司在網路上銷售遊戲,軟體開發者得到70%Apple分走30%Apple的抽成比起傳統手機軟體開發產業較低,而且開發工具齊全,規格統一,這些都是大幅減低開發成本和增強利基的支柱,消費者透過網路,從虛擬的平台上下載遊戲,不需節外生枝,負擔多餘的成本。

「能夠和第三開發商共贏」是Apple帝國最大的強處,就是用經濟利益把大量小公司們套住,而這種模式只怕是消費型社會的美國,才能產生出來的,基本上就和九十年代的超級任天堂是同樣道理的,重點是,那是一盤好生意,iPhone系列只是這個商業模式的一小部份,包括iPodiPad也單純是整個商業模式的硬體部份,傳統手機廠的視野無法超越「造手機,賣手機」這個觀念上,而Apple打從一開始就沒有把視野局限於造手機,而是把視野放在做生意,生意就是怎樣把更多人的利益拉成一致,然後大家一起獲利,Apple不只是一家手機與硬體的公司,而是要把你的全部生活體驗,都連結在一起,企業訂出一個好的品牌使命,就表示找到一個全新的商業觀點,可以改變消費者生活。

臺灣的問題是本身做的產品,增值性相對低,門檻越低,增值性越低的產品,就越走向削價競爭的Cost down模式,雖然台灣傳統產業或是建築相關產業利潤較高,但在國際競爭上,那不是高增值的產業,走不出台灣,電子業是過去的高增值產業,但隨著全球產能的提升,現在的高增值產業是軟體和網路,iPhone 並不是因為硬體強大而受歡迎的,更重要的是背後那完善的軟體和網路商業系統,因為提供了理想的商業模式,最好的軟體開發商都願意在 iOS 開發,即便 iPhone的性能不是頂級的,出貨量也不是最多的,但真正提供功能的是軟體而不是硬體,硬體性能再強的機體也難以趕上。

因為Apple能夠提供整合軟體的商業模式,而臺灣不能提供,所以Apple產品增值性相對高,硬體可以模仿複製超越,但要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卻是另一個等級,人家贏在想出新的商業模式,這些前所未有的創造,才是臺灣無法突破的瓶頸,台灣人希望能安全的賺錢獲利,難以容許創新和風險投資。

台灣沒有走向創新,而是走向和模仿者競爭,模仿者只會越來越多,沒有創新,臺灣的競爭對手就不是南韓,而是越南和中國這些新興工業國,模仿者的勝利者,就只是誰能用最低成本把東西造出來,這種競爭,勝利者是割肉割最多的慘勝者,供給大量增加就必須導致削價,這是沒有選擇的,因為模仿別人技術和行為比較容易,所以創新難以模仿,因為人從來都不能靠模仿,去克服創新的最大妨礙-頑固保守,1997年,韓國在亞洲金融風暴重傷,大刀闊斧進行全面性的改革和投資,雖然是改革要面對高風險,但如今臺灣如果不進行風險性的全面改革,恐怕未來連安穩的日子也沒有。

臺灣能否改變,關鍵在於能否克服受限於過去成功經驗的制肘,不再複製過往的模式,而大膽地嘗試新的產業和新的方式,給予新世代去嘗試更多新的方法,從不斷失敗測試中找出路,這比較實在,無論怎樣杯葛韓國,臺灣的競爭對手依然不只是韓國,把視野放到整個國際市場上才有出路,這不是跟韓國的意氣之爭,而是更嚴苛的未來生存問題,丟臉的並不是在於跟敵人交易,而是滿足於固有的成功之道,享受過去勝利帶來的剩餘戰利品,而在危機迫近的時候也不願有任何改變,居安思危,安逸時代已經結束了,能突破那個危機就能有更好的未來,否則就是長期的衰敗,當台灣還有選擇的時候,優先處理未來的問題,否則等到問題爆發了,只會更難處理,窮則變,變則通。

在台灣的社會裡,很多時候人們無法互相信任,領導者常常孤立無援,甚至遭到起哄冷笑,結果引起人們的普遍不信任和忌諱,即使有一位真正有錢的大老闆出來,說要出資帶領大家走出困局,很遺憾地,就算他很有熱情地這樣做,但回報也只會是大量的懷疑和疑慮,懷疑他這樣做是有別有用心,這種互不信任,有誰想要一呼百應,都只會被懷疑,好心被雷劈,這種風險大家都不想冒,一個冒險想改變現狀的人,不僅不會受到支持,反而會受到懷疑,而且臺灣對這種失敗者幾乎沒有容納的空間。

現在的問題需要勇敢的冒險家才能夠解決,可是任何冒險,都是只有小部份會成功,大部份會失敗,Steve Jobs Bill Gates 的背後是大量失敗的創業者,但是臺灣的社會,根本不信任這些新起的冒險家,在外國,失敗的嘗試者也不致於身敗名裂,雖然他失敗了,但他的勇氣和付出也多少會被賞識,能夠在別處東山再起,然而在台灣,可能換來一句,「早叫你不要冒險你還做,活該」。

這些負面的說法,都是事實且存在,可以理解為何整個台灣社會的創新會停滯,因為大家都想走向安全的路,不會被人嘲笑,不會成為眾矢之的,不會被懷疑別有用心,不會失敗之後,永遠無法翻身,低風險的事情,可以讓自己心裡沒什麼大壓力,自然不會有人帶領社會前進,沒人想做這樣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實際改革且嘗試新作法的人,在台灣社會高機率會變成悲劇英雄-他不僅要當一個英雄,還要因為當英雄的人不會被信任,甚至背負著大家的嘲笑和咒罵,真正要改變的是整個社會價值,領導者和被領導者,關係不一定是「從屬」,也可以是「同伴」,如果臺灣人與臺灣人間,無法超越政治等立場衝突,理解到唇亡齒寒,從而建立起這種互相信任同伴的關係,一切都是無解的。

本文經網路作家Chenglap同意後,經Joe整理與加入資料,改編而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