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服務貿易協定洗版,很多人總是會問,你為何反對,你看過服務貿易協定內容了嗎?你了解了嗎?事實上,就算你看完了,真的有人可以完全了解嗎?
先前討論是否要停建核四,網路一堆人開始研究核能和台灣電力系統,討論二代健保制度,一堆人開始研究醫療制度影響層面,如果政府要公投表決是否要通過食品管理法,難道全民幾天內研究完食品化學和食品安全,然後去決定這法案是否實施?每次有個領域的議題出現,就要所有人了解,這樣可行嗎?醫療、化學、核能等實務知識和經驗,民眾自己研究幾天就懂了?這你也信?
像是以下這些話
經濟部次長卓士昭︰「服貿可讓年輕人到大陸工作享高薪」
經濟部部長施顏祥:「GDP逾5%,可能性越來越高」
吳敦義:「ECFA將讓台灣擁有萬里平原」
劉憶如:「黃金十年重奪四小龍之冠」、「台灣邁向四小龍之首」
馬英九:「ECFA可讓經濟趁勢而起」。
馬英九:「ECFA簽訂,經濟成長率上看8」
馬英九:「ECFA後今年GDP拚8%」
財政部長劉憶如:「經濟成長率列亞洲前茅」
財政部長劉憶如:「所得3萬美元4年內有望」
念經濟的學者或專家也不敢全面保證了解經濟政策的所有層面影響,搞政治、法律和歷史的官僚隨口講的保證,再無知的人也看得出是隨口說說,雖然台灣還真的一堆人信以為真。
什麼是術業有專攻,周末把懶人包讀完,就搞懂服務貿易協定了?這怎麼可能?
每個領域都有需要長期努力,有實務經驗和足夠知識才能判斷新政策對社會的作用有多大,但僅僅是該領域的專家還不夠。
基本上任何社會政策,當一開始制定者還在紙上推演的初期,經過反覆的修正,可能會以為很理想,好像左看右看都很完善,可是一旦把政策頒布下去,然後在真實社會實際執行的時候,通常就會出現許多政策上的漏洞現象,甚至是制定者根本沒想過會出現的社會副作用。
所以任何一個政府高層剛開始想到的社會政策,如果沒有和許多團體組織溝通過,從多個角度來思考政策的整體性是否完善,然後補強漏洞,只要法條規範上有個錯誤,那麼放大到龐大的社會系統中運作,很可能會造成當初始料危及的巨大負面效果,這就是實施政策的隱性成本,還沒實作以前,不知道結果如何,實作以後,沒想到這麼多副作用。
為何服務貿易協定的法條就一套,但各方人馬製作出來的懶人包這麼多版本,因為不同的角度思維,會讓政策產生許多異想不到的影響,制度和法條是死的,但人腦思考是活的,例如中國服務提供者總持股比例不得超過上限50%,數學邏輯上可能是安全的,但實際上未必安全,一家由統一和旺旺持股各佔25%的企業,你說這家企業的政策會是站在台灣人民這邊著想嗎,更何況許多台灣大企業的大股東,持股10%可能就是最大股東,擁有決策主導權了,政策制定者如果不了解企業控股的資訊,未必會知道這政策的漏洞所在,更何況,服務貿易協定是國與國之間的政策規範,這合約牽涉多層面的複雜度可以想像有多高。
美國是怎麼處理的,一套國際協議要表決,美國政府各部門、白宮、參眾兩議院、共和黨和民主黨各派系、眾多環保、宗教、人權等許多各式各樣的團體,還有各產業代表等,經過無數次的討論和妥協,這些過程透過許多媒體報導,美國各方人馬會因為輿論而形成自己的觀點,然後透過民意調查和民間企業統計,逐漸轉移壓力到政府各部門、國會和其他參與者的談判立場,即使只有小幅度的篇幅修改,都會讓只有一點影響力的個人或團體盡量參與討論,這種民主政治的決策是非常冗長的程序,至少是數季或數年起跳,只為了讓國內主要團體、企業和多數人民承擔決策的結果,至少人民可以承擔可預見的結果雛形。
服務貿易協定這麼龐大複雜的政策,讓民眾自己閱讀各種懶人包,然後幾天內用剛攻佔下來的立法院,表達意見和決策,雖然說台灣比美國的規模小很多,但幾天內要有結果,這你也信?
比較台灣和美國的差異,台灣的問題不在於對服務貿易協定知道的太少,而是整個代議制度出了問題,不管核四還是健保,或者教育政策,遇到表決通通都會有問題,好像,當你的手指摸頭會痛,摸腳也痛,摸肚子也痛,連摸別人也會痛,那問題肯定在手指,而不是每個地方都出問題。
- Mar 22 Sat 2014 02:39
台灣的代議制度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