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
高攀的油價讓這個世界上的人們變得恐慌。全世界居民為此焦慮不安,政府警惕地面對工會的罷工,政黨忙於修改競選綱領,以適應選民的憤怒情緒。自
1973年以來,油價再次主宰著世界的走向。關於油價震盪背後的那些密不透風的鐵幕正在一頁一頁地被推開,全世界正在審視著那些鮮為人知的、改變他們生活點點滴滴的黑幕和細節。
 

油價的「共和黨行情」

2000年,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有著深厚人脈關係的喬治.布希在與民主黨人戈爾的競選中贏得了總統大選,布希勝選的關鍵因素之一便是來自得州能源巨頭和軍火商龐大的助選資金。於是,勝選後的布希的第一道題便是如何回報那些慷慨解囊的財團。 
 

來自石油巨頭阿裏伯頓公司的董事切尼主宰了白宮的油價政策。就在兩位入主白宮不到3年的時間裡,一場赤裸裸的爭奪伊拉克石油資源的戰爭開始了。在各種充滿謊言的外衣的包裝下,美國軍隊在伊拉克已進行了長達6年的戰爭。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國際石油價格暴漲了6倍。高企的油價給得州的能源巨頭帶來滾滾財源,埃克森美孚公司的營業利潤從6年前的300億美元猛增到2000多億美元。美國石油公司拿走了伊拉克大部分的油田開採權,切尼大老闆甚至準備將阿裏伯頓公司的總部遷入這個目前仍然戰火紛飛的國家。油價所帶來的財富效應幾乎是美國伊拉克戰爭的唯一理由。
 

在長達6年的油價上漲過程中,幾乎沒有過真正的調整。最顯著的一次調整發生在20068月,在隨後半年的時間裡,油價從83美元一桶迅速下跌到53美元一桶,跌幅達36%。值得關注的是,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市場震盪,共和黨油價行情在此期間再次體現得淋漓盡致。20068月前後,正是美國中期選舉如火如荼之時,民調顯示,共和黨的高油價政策使得選民一邊倒地拋棄共和黨,共和黨選情十分吃緊。在這緊要關頭,布希政府突然宣佈嚴查石油交易市場的黑幕交易。實際上,布希政府對這一類交易可說是瞭如指掌,在中期選舉選情突然吃緊的時候,共和黨政府不得不忍痛割愛,抓出一個典型來治理油價,當然,任何時候他們不可能捨棄德州的石油大鱷,在這時候,英國的BP公司成了替罪羊。

事情的導火索發生在
200688這一天,BP公司突然宣佈位於阿拉斯加的石油輸道因發生爆炸而關閉,這導致當日原油期貨出現暴漲行情,達到了階段性高點,引起世界的恐慌。BP公司此舉激怒了正為選情吃緊而苦惱的美國共和黨政府,導致布希政府隨即對其展開調查。調查顯示,BP公司在近一年的時間內,多次無故停工檢修位於德州的煉油廠,導致油價波動,而公司卻通過期貨市場來暗中謀利,他們在其中的交易中獲利不菲。經過長時間的調查後,美國政府最終對BP公司處以巨額罰款,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而使得油價進行了幾年來最大的一次調整。
 

然而,即使走出這一輪調整,也無力挽救共和黨的中期選舉,他們最終在選舉中輸掉了議會中的大多數席位,將國會控制權拱手讓給了民主黨人。然而,這一慘痛的教訓並不能使布希政府懸崖勒馬,畢竟,高油價是共和黨所代表的那部分石油巨頭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油價在60美元下方幾乎沒作停留就開始新一輪的上漲,在隨後的這一年半的時間裡,油價從50多美元直接拉升到最高135美元一桶。
 

當然,共和黨政府沒有忘記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今年的總統選舉。如果油價任其瘋漲下去,那麼意味著接下來的總統選舉就沒他們什麼事兒了,可能輸得比中期選舉還要慘得多。在這一點上,布希政府算是講政治的。就在油價問鼎135美元後的第二天,政府方面再次如法炮製,再次祭出了監管大旗,宣佈對石油期貨市場的內幕行為進行調查,油價聞聲大落,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大跌。接著,監管當局再次放言,要對出現異常波動的棉花期貨也進行調查,進而擴展到所有的商品期貨品種。
 

新的監管行動已經對原油期貨價格產生巨大影響,油價一周來持續回落,雖然還不能確定135美元是否就是油價中期的頂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持續6年多的油價共和黨行情結束。                                                                                

四大投行操縱國際油價
油價上漲自然有基本面的因素,耳熟能詳的理由是全球需求的不斷上升和供給的相對不足,但是,另一個普遍的共識是,原油期貨市場的種種交易行為已經將這種基本面數倍地放大,對於油價的瘋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如果你到現在還在談論所謂的基本面,那實在是太愚蠢了。」能源市場咨詢公司的馬克·劉易斯通過英國廣播公司向觀眾如是說。在過去的一年裡,當次貸危機愈演愈烈之時,國際基金業將注意力集中到了商品期貨品種之上。過去的一
年,大約有超過2600億美元的投機基金湧入了商品期貨市場,與商品牛市初期的2003年相比,增長了近20倍。而這2600億美元的投機資金,斬獲了5萬億美元利潤,其中有至少一半的資金轉戰在原油期貨品種上。

對沖基金和社保基金由於做多商品期貨而使其勉強渡過次貸危機的難關。美國那些著名的投資銀行在這輪行情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不為人知的是,高盛、花
旗、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是石油期貨交易的四大玩家,正是它們,在石油期貨市場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掀起了一浪緊接一浪的油價上漲。

要在短期遏制油價上漲,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這四大金剛的交易調查入手!早在
2006年,油價當時還處於60美元低位的時候,美國聯邦參議院的一個委員會就著手對原油期貨交易進行了調查,其調查報告首次明確指出,大量買入期貨合
約是油價走高的主要推手。這份報告同時也揭示出美國衍生品交易監管存在著驚天的黑洞。一般來說,美國原油期貨在常規交易所(regulated exchanges)的交易受到美國商品交易委員會(CFTC)嚴格監管,但是,調查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大宗的合約交易正轉移到了期貨OTC市場的電子交易市場,我們中國期貨界俗稱為亞洲電子盤交易市場。常規的場內交易市場是美國的主流交易市場,有常規開市和收市的交易時間限制,而亞洲電子盤交易是滿足那些不能與美國常規市場進行同步交易的全球各地的交易者,這種電子盤交易在常規市場交易結束後仍然連續進行交易,並且在常規場內市場開市前結束交易,這樣兩個市場組成了一個24小時不間斷交易的市場。2000年美國安然事件爆發以後,美國通過了一個商品期貨的現代化法案,要求CFTC對期貨市場交易的所有交易行為密切監管,保留其一切交易記錄和交易文檔,防止市場的操控行為。然而,一個巨大的漏洞在於,此監管行為將OTC電子交易市場排除在監管範圍之外,於是,這一漏洞給了華爾街大投資家們為所欲為的巨大空間,最近一年多來,這些投行利用這個市場進行違法交易,但絲毫不被CFTC察覺和知曉,而且以後也不可能被完全調查清楚,因為,這個市場不會保留他們的交易文件。

索羅斯戳穿高盛們的謊言
早些時候,高盛公司向全世界拋出了油價200美元一桶的預言。投資銀行的倉位永遠是決定其立場的重要因素。但是,對於一般的投機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十分直得警覺的信號。

問題是,高盛們可以輕易地列舉出油價攀升的一百個理由,就像他們慣常所做的那樣,但是,他們的理由越充分,其距離徹頭徹尾的謬誤就不遠了。儘管美國的原油庫存一直在下降
(這是期貨交易商做多的主要理由之一),但是汽油庫存卻達到1993年以來的最高值。2008年一季度,世界石油產量相比2007年同期上漲了2.5%,而同期全球石油消費量只增加了2%。據花旗的分析師預測,二季度全球產量將有3.3%的增長,三季度增長率將會同比超過4%,而全球的需求增長在
未來的6個月內只會增長1.6%

事實上,在一些國家,需求呈現下降的趨勢。美國商品期貨公司
Sempra Metals統計顯示,美國人在20081月份的汽油消費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而事實上,美國汽油產品消費的減少從去年7月份就已經開始了。耐人尋味的是,也就是從這個時間開始,世界原油期貨價格開始了陡直上升的行情。即使是被指拉動需求的主要力量的中國,其石油需求量的增長率也從10%的年增長率下降到了6%。另外,在這段時間裡,世界石油剩餘產能已從幾年前每天150萬桶上升到每天300萬桶。需求在減少,供給在增加,而油價在猛烈攀升,高盛們的預測不攻自破。但是石油家還會有新的說辭,埃克森美孚的CEO雷克斯·迪樂森於是一古腦把責任全部推給弱勢美元及地緣政治的不穩定。
 

不可否認,美元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全球絕大部分的石油期貨合約是以美元計價結算的,自從2002年以來,美元兌全球主要貨幣貶值超過30%,這意味著以美元計價的石油產品理應上漲。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從20039月以來,國際油價上升了400%,同期,全球需求只上升了8%

毫無疑問,是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造就了油價的瘋漲。遊戲是該結束的時候了。這周,索羅斯來到了美國國會山,為油價的泡沫和非理性作證。這個被東南亞國家視為禍水的人,這次替全世界大膽地說出了事實的真相:機構投資者對於石油
市場的預測是不誠實的,對於經濟將產生難以估量的後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