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國家經濟and時事看法 (4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篇寫了50小時按個讚吧

從歷史可以觀察到很多現象,從現在的原物料價格高漲,Joe帶大家回顧前一波原物料的大多頭時代在1975~1980年 代,不管是農作物或是貴金屬、能源,幾乎陸續達到當時的歷史新高價格,1960年代開始,日本、英國和歐陸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在人口紅利的迅速提 升的優勢下,逐漸追趕上和美國在經濟上的差距,同時期越戰讓美國整體經濟大幅消耗,1970年代,美國竟然首度出現國際貿易逆差,世界各國陸續拋售美元,美元逐漸走弱,當時日本和西歐工業國為了增強國家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維持本國貨幣貶值來刺激增加出口,而且把國內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降低生產成本,雖然美元持續貶值,但美國製造出口還是無法與歐日競爭,1981年美國總統Ronald Reagan所領導的政府發現,既然貶值無法讓國內經濟復甦,那不如利用全球資金流入來增加國內投資資金,恰好世界已開發國家皆在實行弱勢貨幣政策,美國反其道而行,提高銀行利率和國家債券利息,將全球的資金吸收回來,歷史故事敘述到這裡為止,已經告訴了我們許多重點,利率上漲是原物料的大忌,但並非利率上漲就會讓原物料崩盤,本文Joe不直接說明原物料的泡沫終點時間或起漲原因,直接來看故事

有人說原物料的炒作,是因為美國政府在洗劫中國的財富,除了讓華爾街那些金光黨合法賺錢外,還要幫美國政府拉近和中國的差距,只要中國缺什麼,什麼東西就會漲,而全球許多國家也跟著連帶身受其害,也有聽說天候不如以往規律造成國際糧荒,迫使原物料價格飆漲,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看完覺得是好文幫忙按讚

觀察一個國家未來的強弱,最重要的就是從人口紅利的觀點切入,中國為了減輕人口增長過快對經濟、社會、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中國政府在1970年代開始推行計劃生育1979年,中國政府進一步將「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確立為其基本國策之一,這注定了中國未來至少將強盛20年,中國的經濟起飛不是奇蹟也不是政府開放有功,只是人口紅利所造成的正常現象

資料來源聯合國數據資料庫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3) 人氣()

看完覺得是好文幫忙按讚

強弩之末的中國(上)這篇探討過中國本身的病痛在哪之後
,接下來我們要探討中國周圍的貿易國未來可能承受怎樣的巨變,在本文的最開頭,Joe要告訴讀者一個觀念,供給和需求是主導整個貿易主客的根源拜科學家的努力,人類在近兩百年內有兩項關鍵性的發明第一個是蒸汽機,這讓人類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第二個是電腦在工業上的應用尤其是後者,商品的供給效率大幅提升商品生產的速度逐漸超越給商品消耗的速度之後擁有商品就擁有價格決定權(議價權)的情況整個顛覆過來能買商品的人才是老大,製造商品的人只能淪為接受者,失去議價的權力

下圖資料來源是中華人 ​​民共和國商務部中國海關總署,為了數據基準統一使用商務部的數據,由於商務部僅在年度春季和秋季發表統計,所以2011年的相關數據由第一季數據放大四倍後當作假設數據,用來預估中國2011年後對貿易國的可能影響,由於2011年第一季是經濟數據較好的時期,之後才陸續爆發日本地震、歐債、美債等金融震撼彈所以Joe所使用的數據會比較理想中國真實情況會比較慘淡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

 

這不是危言聳聽,東亞次級房貸的形成,才正要開始

在文章開始之前
,先來看一些房地產崩盤的例子,最著名的是日本,日本在1986~1991年房價飆升速度飛快,出生率快速下降,當時日本勞動力在1993~1995年達到最顛峰,之後開始下降,房地產的崩盤要配合兩個主要因素第一點人口紅利上升末期,第二點,升息循環末升段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0) 人氣()

資料來源:http://tw.stock.yahoo.com/news_content/url/d/a/110819/2/2qu5f.html

感謝Blog留言網友提供


在底特律蕭條的一角,一棟由鐵絲網和圍欄環繞著的不起眼倉庫默默佇立著,這看似平凡無奇的建築物實際上卻是投資銀行高盛重要的生財工具。

乍看之下,這棟佇立在密西根大街上的倉庫和華爾街高聳入雲的高盛投資總部毫無共通之處,甚至形成強烈對比,但這兩處最大的共同點就在於「內部」—兩處都是由高盛最精英的金融專業人士所管理。

在底特律倉庫裡,堆積著百萬噸的重要工業用金屬「鋁」,儲量大約是全世界已知儲量的 1/4。每年,光是儲存堆放這些鋁,倉庫就能為高盛帶來數千萬美元的租金收入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加幣是現今世界貿易流通量第七大的貨幣,加拿大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加拿大幣(Canadian dollar:$),ISO 4217貨幣代碼CAD,加拿大鄰近美國,受到美國的影響甚大,1970年以前,匯率以固定匯率為主,震盪劇烈時期改為浮動匯率,能源危機開始以後,加拿大幣開始和國際能源的變動關係密切,油價上漲,加拿大通常就會隨後上漲。

  加拿大在歷史上曾經是英國和法國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迅速發展,早期以農業經濟為主,農牧業併行發展,農業人口僅占全國勞動人口3%(約50萬人),卻可以產生25%以上的全球小麥出口量,農產品出口國長年僅次與美國,產業影響力最大的是能源業和礦業,20%勞動人口從事能源和礦業,74%勞動人口從事服務業,地理位置在美國北方,和美國貿易比例在75%以上,美國的經濟政策和產業都深深影響加拿大。

  加拿大原物料和礦產豐富重金屬鈾、鐵、鋅、銅、金、銀、鎳和非金屬類石綿、鉀鹽產量豐富,產值佔國家出口業20%的比例,石油、天然氣、煤開採量豐富,1999年以後取代委內瑞拉成為美國的最大供油國,2009年全球GDP排名第12位,人均GDP接近4萬美元,是極富裕、國民生活水準極高的國家之一。

  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油油價大漲,美元兌加幣維持在約1.00的匯率,除了1986~1992年較長時間升值以外,隨後對美元一路貶值到2002年,2002年美國網路經濟泡沫和911攻擊事件以後,歐元崛起,黃金和原油等商品在期貨炒作下大幅上漲,引導美元對全球主要貨幣貶值到2008年,國際油價在期貨市場更是創下147.5美元的歷史新高,油價對加幣的影響從歷史價格線圖更是可以觀察出來。

  能夠提供油源的除了原油開採以外,還有油砂和油頁岩,產地集中在美國、委內瑞拉、加拿大,不計算少量的油頁岩(80%位於美國境內),加拿大境內蘊藏全球最豐富的油砂,大約等於目前傳統原油的總蘊藏量,在50美元低油價的時代,開採油砂提煉油元的成本和環境污染都比較高,但油價長期處在70美元以上時,開採油砂就變得有利可圖,加拿大擁有全球最大的油砂蘊藏量在近幾年突然變得炙手可熱,2005年以後,高油價持續讓加拿大的能源出口值提升。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紐西蘭幣是現今世界貿易流通量第十大(0.8)的貨幣,紐西蘭儲備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紐西蘭幣(ISO 4217貨幣代碼NZD:$),1967年開始使用,是紐西蘭和部分太平洋群島國的通用貨幣,2002年以來,紐西蘭幣因為高利率的關係,遭受國際貨幣市場投機炒作的量遠高於商業上的實際貿易量。

  紐西蘭的產業結構以畜牧業為主,農林牧製造業和農業為輔,1991年經濟改革,19983月經濟開始大幅穩定成長,主要貿易國家美國、日本、澳洲、中國,受惠於這些國家的高度進口需求,漁產品、乳製品、皮革、毛毯、造紙、肉類、羊毛出口位居世界前茅,跟澳洲都是原物料大宗輸出的已開發國家,紐西蘭本身有產煤、石油和天然氣,國土內利用地熱發電,雖然是島國,但卻沒有英國和日本的自然資源和能源缺乏問題困擾,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當高。

  紐西蘭因為國內通貨膨脹比其他已開發國家水準高,2002年日本將日幣調降為超低利率時,全球高利息貨幣淪為套利產品,紐幣和澳幣就是兩個最大的目標之一,國際熱錢大量湧入紐西蘭,但對紐西蘭的實質建設卻無太大幫助,反而造成紐西蘭嚴重的通貨膨脹,央行為了抵抗高通貨膨脹,2008年上半年基準利率甚至高達8.25,直到後來美國次級房貸爆發金融危機,國際熱錢撤離紐西蘭,紐西蘭央行開始迅速降息到2.5,但利率還是高於全球貨幣利率的平均水準。

  紐西蘭極少在干預國家的貨幣匯率,除非匯率嚴重影響進出口業的生存,2007年匯率頻頻創下近20年來新高時就開始干預,2009年以來則沒有干預的紀錄,算是自由度極高的貨幣,美國次級房貸以後,紐西蘭幣又開始大幅升值,造成國家出口業出現匯兌損失,失業率也攀升,如果2010年第四季的國際油價大幅上漲的話,通貨膨脹興起,紐西蘭一旦提高利率,那麼紐西蘭幣和鄰近的澳大利亞幣都還有再上漲的空間。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元是現今世界貿易流通量第­二大的貨幣,歐洲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歐元(Euro:€),ISO 4217貨幣代碼EUR1992年,歐洲經濟貨幣同盟(EMU)在荷蘭Maastricht城市簽訂(歐洲聯盟條約),創立新貨幣歐元(Euro)。歐元區會員國需要滿足許多嚴格的標準,例如預算赤字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負債率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60%,通貨膨脹率和利率接近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該國家貨幣匯率在過去兩年記錄內,規定的波動幅度控制在(±15%)以內等等,目的是提高經濟的相互依賴性並有利於歐元區內國與國之間的國際貿易,同時國際貿易也不用完全受限於美元,節省很多的匯兌損失。

  1957年西歐6個國家簽訂(羅馬條約)形成目前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基礎,200271日開始,歐元區內各國的原有貨幣完全退出流通,歐元成為歐元區內11個國家唯一的貨幣,歐洲統一貨幣正式形成,許多歐洲貨幣,例如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荷蘭盾等匯率由歐元折算率取代,同業拆借利率像是FIBORPIBORAIBOR等取消,取而代之的是EURIBOR,世界各國對於外匯儲備的組成也有所改變,降低美元的比重,提高歐元的比例。

  2010年全球貨幣流通比例以美元42.45最高,歐元19.55%次之,陸續是日幣9.5%、英鎊6.45%、澳幣3.8%、瑞士法郎3.2%等等,相對於2007年,歐元和日幣在各國的儲備與流通量皆有所增加,例如中國和印度,部分經濟規模較小的國家也以歐元匯國家通行貨幣或者和歐元匯率掛勾,歐元的匯率從20017月以後相對於美元持續升值,歐元和其他主要貨幣群(日幣、英鎊、澳幣、瑞士法郎)與其它非主流貨幣從數據上來看算是三分天下的局面(約20),美元則依然是流通性最高的貨幣。

  2010年第二季爆發歐債危機的風暴以後,也凸顯歐盟之間會員國的素質參差不齊,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東歐、南歐等各地區的成員國經濟本質是有差距的,在使用統一種貨幣的情況下,這些國家的貨幣利率必然要一致,但利率政策是調控國家通貨膨脹的重要手段,各國通貨膨脹的程度不一樣,利率政策緊盯德國法國義大利的主要經濟體,一樣的利率水平對於通貨膨脹高的會員國就會產生經濟泡沫,通貨膨脹率低的會員國就會消費緊縮,長期下來就會干擾到小經濟體的會員國,但這些會員國只能靠自家政府的財務政策來調整,治標不治本,這是歐盟需要整合經濟的重點。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日幣是現今世界貿易流通量第三大的貨幣,日本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日幣(Japan en:¥),ISO 4217貨幣代碼 JPY1964年日本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70年代,日本經濟大躍進,日幣在國際貿易上逐漸興盛,目前日幣是美元和歐元之後,世界各國央行儲備貨幣的第三選擇,日本從20013月開始金融量化寬鬆政策,實施貨幣零利率政策,讓全球興起套利交易的投資潮。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受制於美國的軍事管理,歷經50年代韓戰、1973年能源危機,在8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2002年以後隨著日幣貶值,日本的企業才開始大幅成長,包含SonyPanasonicCanonSharpTOSHIBAHitachiToyotaHondaNissanMazdaMitsubishi UFJ金融集團、Mizuho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等,幾乎都是享譽全球的企業,企業成長至2007年金融大海嘯才開始跟著大震盪。

  跟英國一樣,島國的缺點是天然資源或石油匱乏,但企業以生產、供應和經銷與終身雇用、企業結盟等傳統機制,發展出優質的科技體系與企業制度,金融服務業、電子產業和汽車製造業在全球處於第一或第二的地位,2009年以前,日本國民生產總值位居全球第二,人均GDP位居全球前茅,是全球富裕,經濟發達、國民生活水準極高的國家之一。

  由於日本是企業出口導向的國家,所以日本政府實施零利率,日本人把國內的廉價貨幣送到回到國外,相對於日本國內通貨收縮、內需不振的結構,外匯市場流行用日幣來進行套利,日幣貶值,相對的出口業競爭力增加,任何投資和炒作對日本都會有額外的匯兌收益,市場借日幣買進高利息貨幣或高度炒作期貨商品(紐幣、澳幣、原油、南非幣、黃金等)的套息交易充斥在2007年美國次級房貸以前,高息貨幣和國際油價上漲,原物料價格跟進上漲,推升通貨膨脹,國外貨幣因為該國央行升息而升值,日幣繼續維持弱勢貨幣,造就日本短暫復甦的時期。

  近年來日幣貶值是高息貨幣的操作指標,國際金融趨勢轉好,日幣貶值,日股上漲,國外貨幣都會相對升值,如果日幣升值,代表經濟局勢不穩定,投機市場開始緩和,美國次級房貸以後,把美元降息到低檔,等於變相逼日幣升值,影響日本企業獲利受到匯兌損失,加上日本國債比例過高,國家人口減少,消費市場縮小,央行難以升息,這等於給日本帶來通貨膨脹的機率大增,日幣已實施零利率政策,無法採用寬鬆貨幣政策降息,也就是說,日本央行無沒辦法用利率政策來改善貨幣。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幣(Taiwan dollar:$),ISO 4217貨幣代碼TWD,另一種寫法是英譯NTDNew Taiwan dollar)也會使用,台幣僅台灣地區現金交流使用,國際上台幣幾乎不流通,但國內法人操作台幣避險可以透過無本金遠期外匯(NDF)和遠期外匯(DF),外資可以透過公債、借券保證金、台幣存款等停泊資金炒作外匯,利用NDFDF的搭配操作,也可以找出匯率的套利空間,這是常見炒作台幣的方法。

  台幣經歷過三次較大的改革,1960年以前的舊台幣與金圓券時期,1961年到2000年的準國幣時期,和2000年以後的國幣時期,這時候新台幣才真正是中國民國的國幣,1960年以前台灣是以農業發展為主體的國家,1960年代開始,台灣的勞動人口紅利開始大幅提升,吸引美國和日本對台灣大量投資成為加工出口國,台灣開始轉型成為輕工業產業為主體,1974年十大建設以後,提高重工業發展的比例,加上勞動人口比例的大幅提升,順利提升台灣的經濟成長力,2009年台灣的GDP產值已穩定在全球前30名內,服務業產值佔GDP70%以上,工業25%,農業1%的,比例產業結構類似已開發工業國的型態,人均GDP維持在US$15000以上,這是長達50年的勞動人口比例提升所帶來的優勢。

  2012年是台灣人口結構的轉折點,1564歲的勞動人口比例將從74%的高點開始下降,往後40年之內都將持續下降,人口紅利是影響國力的最大主因,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成長主力皆是在勞動人口成長期,1960年代的G7工業國、199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2000年後的金磚四國,通通都是如此,並非經濟奇蹟,而勞動人口比例高峰期過去以後,經濟幾乎無法重返榮耀,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西班牙,都是實際的例子,尤其日本的出生率快速下降影響全國經濟更是顯著,但2008年後的台灣,出生率下降的速度媲美當時的日本,由此可以預期2020年後的台灣,極有可能重複日本的窘境。

  台幣的匯率20002010年這段期間,匯率都穩定在3035這個區間,變化約16.6%,相對於國際主要貨幣來說,台幣對於美元算是相對穩定,這對於一個國家的中小企業來說,可以相對穩定貿易的成本與訂單價格,降低匯兌損失的風險,台灣央行打擊熱錢的方法更是高勝率,使用更多的規則來限制外資炒作,加上特殊的操盤手法,確實有效降低熱錢所帶來的後遺症,熱錢流入台灣時,景氣、股市、房地產、物價一片榮景,但熱錢離開後,所留下的炒作泡沫和通貨膨脹就會浮現,影響民生生活。

  201010月份美國聯準會確定實行第二波量化寬鬆,造成非美元貨幣和區域市場貨幣大漲,緊接著是歐洲的第二波歐債危機,全球主要貨幣出現大規模回檔,亞洲的貨幣也都出現貶值,這時台幣反而只有小幅貶值,相對於國際主要貨幣呈現升值,由於美國仍在實行量化寬鬆政策,時間維持到2011年第二季,所以當第二波歐債危機解除以後,非美元貨幣將再出現新一波的漲勢,屆時台幣有高機率都會維持在30.50以下的價格,直到美國聯準會有升息企圖的前夕,台幣維持在相對高點,有助於減少國價油價上漲所帶來的運輸成本,抑制民間通貨膨脹,央行首要任務是維持物價穩定,降低外資熱錢炒作,直到美國結束量化寬鬆,那麼央行就再一次幫台灣度過了這波由聯準會所造成的匯率泡沫。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韓South Korea Won),ISO 4217貨幣代碼KRW,現今世界前15大經濟體的國家,即使遭受亞洲金融風暴和美國次級房貸的侵害,兩度淪為國家破產懸崖之際,卻又迅速的經濟復甦,除了韓國政府積極栽培潛力高的財團以外,韓元匯率和高速成長的勞動人口紅利也在影響韓國出口業的經營。

  1960年代韓國支援美國在越戰的戰事,獲得美國的鉅額軍事佣金和設備採購,1965年代勞動人口比例開始上升,勞力和財力具備的情況下經濟開始大幅成長,199518個財團壟斷整個韓國經濟,直到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加上韓國政府當時禁止財團擁有私營銀行,財團在資金緊縮的情況下又失去自家銀行提供資金分散風險,迫使財團瓦解,2003年以後剩下現代集團、三星集團、大宇集團及樂喜金星集團等四大財團。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美元兌韓元從800升值到1650以上,韓元相對於美元貶值超過2倍,當時國際貨幣組織IMF在美國財政部的壓力之下,對「援助」韓國的條件層層加碼,IMF提出有利於華爾街銀行家的條件,這項金援計劃打破韓國的經濟自我保護防線,韓國等於向國際承認整個經濟體系的崩潰和自主權的喪失,美國銀行家想利用這點來併吞韓國企業,可是國際銀行家沒料到韓國人的民族意識強烈,孤立無援的韓國人紛紛向國家捐獻自己的黃金和白銀,政府也緊縮1998年預算的修正案和發行國債的提案,韓國幾乎沒有出現大規模公司和銀行的倒閉潮,外國銀行接管大型地方銀行的行動被中止,銀行的控制權重新回到韓國政府手中,將IMF的提案排除在銀行系統重建之外

  政府扶植企業成功建立起韓國製造業的發展,包含汽車、輪胎、造船、紡織、3C電子、鋼鐵等,規模都在世界前六的水準,在金融風暴重建時期,以製造業出口為主力的產業加上韓元大幅貶值,企業對外訂單報價和匯兌上的優勢都在韓元貶值的情況下產生,反而讓韓國出口產業迅速成長,1999年底工業生產指數出現新高,2000年初美元兌韓元匯率升值到1100,工業生產指數的成長就下跌到正常水準,直到2009年韓元再度貶值1550以上,韓國工業生產指數2010年初才再度出現新高的水準。

  出口業為主的國家通常受到國際經濟影響大,2010年初美國消費力大減,2月出現歐債危機,立刻反映在全球製造出口業上面,韓國出口值2月減少17%,失業率上升,消費者信心跟著下降,6月韓元匯率開始走貶,直到10月美國量化寬鬆啟動,讓全球原物料和通貨膨脹興起,11月韓國出口業、消費者信心指數、工業生產指數等又再回到上漲的模式,最近一季內台幣的持續升值,這在台灣和韓國電子出口業的競爭上顯得較為不利,當然匯兌劣勢的影響會有延滯性,韓國和台灣相似的出口產品在13月內,相對於台幣貶值的韓元在國際美元報價上就可以出現優勢,韓國企業在利潤上可以額外獲得匯兌的獲利,國家出口企業要獲得較佳的成長環境,匯率就要維持穩定或相對弱勢,從美、日、德、法、韓這些製造出口業的興衰就可以觀察出來,這也是韓元大幅貶值以後出口企業反而逆勢成長的原因之一。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南非幣(South Africa RandR),ISO 4217貨幣代碼ZAR,在台灣是常聽到的投資貨幣,這個不過是現今世界前35大經濟體的國家,經濟穩定度還不如香港、丹麥、瑞典、和新加坡等國,但在眾多的小市場貨幣中,為何是投資人親賴的目標,主因在於南非的原物料產業和外需市場,南非透過「外需」的特殊發展模式,吸引大量外資進佔投資,和部分特殊的制度,例如國家可以任意佔領黑人土地,大量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搭配海洋運輸與周圍廉價黑人勞動力維持製造業發展,終於讓林業、牧業、礦業出口支撐起國家經濟。

  受制於多數黑人族群的薪資和消費能力較低,南非一直以來都靠外資的湧入投資,當時是外資投資報酬率極高的國家,1980年代以後,種族隔離開始,外資撤出,國家經濟負成長,1999年以後經濟才開始逐漸好轉,周圍的非洲國家由黑人掌權的情況下,經濟貧困,勞動人口湧入南非,為南非提供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南非本身就蘊藏豐富的煤、鑽石、黃金、鐵礦等,加上低人權的圈地政策,可以低成本興建許多基礎設施,引誘許多外資湧入投資,成就南非的「外部需求」經濟。

  缺點是只要國際經濟蕭條,南非經濟就會受到重創,因為經濟是靠外資投資所推動,所以外資熱錢動向影響甚鉅,這就是南非幣會大起大落的原因,2008年通貨膨脹13.7%2010年經濟蕭條降到3.2%,利率為了壓抑通貨膨脹跟著大起大落,匯率震盪可以在短時間內高達60%以上,價差越大的投資報酬率與風險也越高,加上政府鼓勵外資投資,所以南非幣在部分銀行投資產品也會佔有一席地位。

  從美國次級房貸以後,南非國內的通貨膨脹從13.7%下滑到201093.2%201010月出現反彈3.4%,目前南非幣利率下跌到5.5%,失業率仍然是2006年以來的高點,從數據上來看利率還有下降空間,但南非的經濟成長率已經出現持續成長,消費者信心指數相對較2010年初高,這顯示經濟成長依然是不均勻的,可是現階段美元量化寬鬆間皆推高原物料和礦產價格,黃金的升值也為南非礦業出口帶來更有效率的成長,南非的經濟數據常常無法反映在匯率上,反而是原物料、黃金、礦產價格較能呈現南非幣的走勢,這也意味著南非幣確實是屬於高風險的貨幣,南非幣的循環週期相當長,一個週線波浪可能維持三季的時間,所以投資南非幣必須要有相當好的耐心才行,耐心不夠切勿操作南非幣。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澳幣是現今世界貿易流通量(佔6.7%)第六大的貨幣,澳洲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澳大利亞幣(Australia dollar),ISO 4217貨幣代碼 AUD,澳洲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1966年以前所使用的是仿效英國的澳洲鎊,1966年以後,改為十進位,新貨幣稱為澳幣,澳洲政府宣布澳幣是國內唯一的流通貨幣,澳幣的紙鈔非常特殊,是採用膠膜和紙拼湊而成,非常耐用且不易仿冒,2002年領先全球使用這項技術。

  澳洲政治和文化發展一直都有大英帝國的影子,1986年以前,澳洲在所有行政和司法正式脫離英國管理而獨立,由於澳洲位於南半球,國際貿易交流不如北半球國家通過陸路,交通和運輸成為劣勢,雖然是已該發國家且經濟發展穩定,但沒有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G8集團首長會議,澳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原物料產國,為澳洲的經濟帶來不一樣的發展。(20111224修正)

  澳洲領土是台灣的210倍大,但人口約2130萬(20097月澳洲統計局數據),從數據上就可以觀察出來,澳洲地廣人稀,急需要龐大的勞動力,政府採用歐美的混和型經濟發展模式,國內以服務業為主,這幾年透過旅遊打工的方式吸引大量國外青年,澳洲最低合法工資為最低周薪澳幣570元,最低時薪澳幣15元,高於美國、加拿大、日本、紐西蘭等國的時薪,每年湧入大量移民與臨時工作勞動人口,將勞動力投入農業、礦業、漁業、畜牧業和服務業,補充原本國家不足的勞動力,出口煤、鐵礦砂、小麥、肉類、石油、棉花和魚貨,增加原物料出口的產值,2010年第二季,澳洲失業率為5.1%,低於美日德法加拿大和歐盟等其他已開發國家,靠著原物料出口,人均GDP位居全球前茅,是全球富裕,經濟發達、國民生活水準極高的國家之一。

  澳幣在澳洲的產業結構掩護之下,通貨膨脹率影響利率,讓澳幣維持在較高利率,在套利交易盛行的外匯市場,澳幣的匯率因為高利率而震盪劇烈,是投資市場上風險性較高的貨幣,次級房貸以前,外匯市場流行用日幣來進行套利,次級房貸以後,美元大降息,改變了市場套利的方式,讓澳幣在2008年底大崩盤,直到經濟衰退的跡象消失後,澳幣才開始恢復上漲,只要經濟是正向成長,通常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原物料價格跟進上漲,澳洲央行升息,那麼大量熱錢就會湧入澳洲,推升澳幣匯率,而澳洲是原物料出口大國,澳幣匯率上漲勢必再推升國外進口商的原料成本,讓全球部分商品物價上漲,刺激各國央行提高國內利率,尤其是加拿大幣,因為加拿大盛產油砂和原油,對於石油的影響力位居首位,只要澳幣和加幣的利率上漲,幾乎全球都會面臨通貨膨脹,引發投資的多頭行情,換句話說,只要景氣是復甦或上揚,那麼澳幣就是可以投資的首選貨幣。

  以往日幣貶值是高息貨幣的操作指標,但美元也加入低息借貸工具的行列以後,操作的訊號轉而以線圖技術為主,當然升息也可以判斷澳幣的趨勢動向,但升息是落後指標,也就澳幣升值反應在前,升息會反應在後,一般投資民眾如果要選擇澳幣作為投資目標,那最好是長期觀察原物料的走勢,原物料的上漲和澳幣也會有一定的連動性。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民幣(China Yuan:¥)是現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法定貨幣,ISO 4217貨幣代碼CNY,另一種寫法是英譯RMBRen Min Bi)較普遍使用,中國人民銀行控制人民幣匯率,即使是境外人士要兌換即期貨幣也會受到管制,企業對於人民幣避險交易透過無本金交割外匯選擇權(NDO)和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來進行,交易雙方在簽訂買賣契約時,不需交付資金憑證或保證金,合約到期時不用交割本金,只需交易議定的匯率和到期時即期匯率之間的差額,由於人民幣的匯率管制較嚴格,1971年以後政策常常更動匯兌機制,加上匯率依然是對美元掛鉤性高,所以相對於國際主要貨幣,人民幣市場封閉不容易被炒作,國際流通量也低,僅中國和鄰國少數地區現金交流使用。

  中國雖然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產量小幅領先第二名的日本,但人均GDP僅為3600美元,生活水準和人民富裕程度遠不及已開發國家,農業GDP10.4%,工業46.8%(製造業35%),服務業42.8%,已開發國家的服務業佔GDP幾乎都在60%以上,發展服務業可以引導產業高度專業化分工,可以降低製造業成本,提高整體的經濟效率,直接提高國民收入,增加國內需求消費,中國目前主要產業是製造業,大多是低技術、利潤微薄的組裝環節,產業附加價值低,龐大的製造業產值是8600萬廉價勞力所堆積而成,以出口為主的產業受到國際經濟景氣的影響極大,例如中國最大的出口國歐盟遭受歐債危機時,中國的出口業就受到影響,出口經濟牽制在別人之手,內需市場規模也較小(2009年中國內需總值占GDP36%G7工業國45%以上,巴西、印度、印尼高達60%),處於人口紅利末期的中國,需要產業結構轉型才能克服人口紅利結束所帶來的負擔。

  次級房貸風暴以後,中國經濟逐漸復甦,理所當然吸引國際大量資金換成人民幣流入中國投資,人民幣被中國用貨幣政策壓制升值,進口的能源和原物料成本提高,會逐漸讓民生物價嚴重通貨膨脹,即使中國20106月中旬以後調整美元兌人民幣貶值到2010年底約3%,但中國2010年的通貨膨脹率還是從1.5%攀升至4.4%,這將迫使中國持續升息,吸引更多國際熱錢流入,2011年只要國際油價再登上US$90和原物料齊上漲,那麼人民幣匯率就還會繼續升值,對中國製造出口業形成匯損的情況。

  1950年代之後,英美加德法義日等已開發國家皆利用當時的人口紅利優勢順速發展,脫離戰後的困境,掌握全球經濟的大部分資源,1970年代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也是在人口紅利的優勢下產生,1971年中國實行一胎化政策以後,人口紅利大幅提升,30年後中國的經濟因為大量廉價勞工和廣大消費市場而興起,中國正在重覆已開發國家的發展過程,如今已開發國家已進入人口負債的時代,中國在2015年將進入人口紅利的巔峰期,之後人口勞動力優勢開始下降,屆時企業投資成本提高,海外企業和外資就會移出另尋成本較低的目標,部份已開發國家都可見到人口負債所帶來的經濟負面影響。

  在台灣並不適合利用人民幣來炒作匯差收益,以台銀為例,人民幣現金買賣價差0.18元左右(約4%),當人民幣兌台幣跌幅超過4%時才有套利空間,雖然人民幣兌美元依然是升值傾向,但相對於國際主要貨幣的投資效率,人民幣只能現鈔交易,投資風險較高,不是好的投資目標。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瑞士中央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瑞士法郎(Swiss franc),ISO 4217貨幣代碼 CHF,瑞士的周圍鄰國大多數使用歐元(EUR),國內的部分有商家和機構也可以通行歐元。1925年以前,瑞士境內有多種貨幣同時流通,不管各類金額大小,商家都不能拒絕,管理不易。1925年,瑞士、法國、比利時和義大利4國組成拉丁貨幣同盟解散,瑞士政府宣布瑞士法郎是國內唯一的流通貨幣。

  1936年,世界各國陸續放棄金本位的匯率機制,瑞士法郎不斷貶值直到放棄金本位制,1970年之後十年內,全球陷入停滯性通膨,日本完成階段性工業化,美元主導的能力降低,當時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搶購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的風潮,瑞士法郎逐漸上漲,瑞士的國際收支帳持續順差,黃金外匯儲備也持續成長。

  瑞士對外國人的境內存款採取非常嚴格的保密措施,有利於吸引大量的外國資金,加強瑞士法郎的地位,一直被當作風險極低的避險天堂,加上瑞士在國際政治一直維持中立,很少參與國際戰爭或受到戰爭影響,經濟發展較穩定,國際匯市若出現中東戰亂、恐怖攻擊等政治方面的利空消息,瑞士法郎通常會不貶反升,截至目前為止,經濟體質一樣良好,通膨率低,經常帳表現幾乎為順差狀態,政府握有大量的黃金準備,雖然瑞士不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國,但以觀察員身份參加各種會議,瑞士法郎重要性日益提高,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地位逐漸加強,成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之一。

  瑞士的主要產業是精密機械工業(鐘錶、光學器械、工具機)、化學與藥品工業、金融業(銀行、保險),海外的保費收入極龐大,其它還有紡織、巧克力、旅遊業,瑞士的200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是67559美元,全球第四高,是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且富裕的國家之一。

  有強力的經濟實力做後盾,瑞士法郎的貨幣特性就是避險,但和日幣不同(日後再介紹),匯率走勢常常走在各種貨幣的最前端,如果國際投資風險降低,非美元貨幣區勢轉為上漲,那瑞士法郎往往是率先表態(2011年以後,瑞士法郎在歐元會員國債務問題出現後,避險性更明朗,高風險時轉變成抗跌貨幣),但瑞士央行在歐元兌瑞士法郎匯率貶值過快時,可能出現阻止瑞士法郎升值的警告動作,這是操作上的風險,無法從線圖上即時判斷出央行干預的徵兆,所以實際操作上不見得要持有瑞士法郎,但可以藉由瑞士法郎出現上漲走勢,來得知下一階段是針對歐系貨幣做炒作,整體而言,瑞士法郎是市場投資風險的方向球。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鎊是現今世界貿易流通量第四大的貨幣(6.45%),英格蘭銀行發行的法定貨幣英鎊(Great Britain Pound£),ISO 4217貨幣代碼GBP,另外蘇格蘭和愛爾蘭銀行也可以發行英鎊,即使英國在二次大戰後整體國力沒落了,英國倫敦仍然是全球經濟和金融貿易的三大市場之一,1973年英國加入歐盟,但1992年外匯投機客索羅斯放空襲擊英鎊,英鎊一夕之內大幅走跌超過15%迫使英國退出歐盟的「匯率機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簡稱ERM),沒有加入歐元貨幣制度,至今英國仍以使用英鎊為主。

  英國是全球第六大經濟體,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英國產業在戰後大幅轉型,二次大戰以前工業和製造業為主的世界工廠已不復在,現今是以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最大,整體的服務業產值佔GDP2/3以上,金融交易和貿易的收入豐厚,國際眾多銀行和金融企業皆集中在此,歐洲交易時間的金融中心,農業方面則以畜牧業取代,高效率機械式生產,糧食可以自給自足或小額進口,國內有生產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加上工業和製造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逐漸式微,能源自足以外還可出口,英國和挪威是歐洲主要的原油出口國。

  2002年以來,國際熱錢湧入英國,製造出房地產的投資泡沫和高價格的英鎊,嚴重打擊了英國的金融業,英國政府選擇先控制通貨膨脹後處理降低利率,直到雷曼兄弟企業的倒閉,英國央行不得不實施量化寬鬆來拯救金融業,讓資金回流到銀行體系中運作,國家的失業率則在20087月以後一路飆升到7.5~8.0的程度,國家內需消費大幅滑落,英國經濟半年之內陷入愁雲慘霧。

  美國次級房貸以後,英鎊匯率下跌到US$1.350的水準,2009年一度升值到US$1.700以下,之後2010年整年度幾乎都維持相對於其他主要貨幣較低的價格,英國利用較弱的英鎊在改善經常帳的逆差,只要英鎊暴漲,經常帳的數據就會隨後惡化,目前實施量化寬鬆(央行無中生有印鈔票)的明顯例子就是美國,美國擔心寬鬆貨幣政策(低利率)帶來通貨收縮的問題,因為前車之鑒就是日本,英國實行量化寬鬆的這段時間,物價指數和生產者核心指數仍然維持緩慢成長,這對於英國復甦的內需市場是良性的,雖然英國債務比例偏高和實行弱勢英鎊,但卻沒有爆發歐洲債信違約或是通貨收縮的問題,這對於英國長期的經濟不至於有太大的傷害,但從各方面的角度來看,尤其是人口結構,英國的經濟是長期看淡。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瑞典克朗(Sweden KronaKr),ISO 4217貨幣代碼SEK,現今世界前25大經濟體的國家,北歐第一大國,全國三分之二面積有森林覆蓋,這個靠工業起家的國家,擁有AB Volvo汽車、IKEA(宜家)傢俱、Ericsson(易利信)電信、Saab AB航空與武器、Atlas Copco工具機、Tetra Pak(利樂包)食品公司等等知名企業,僅由1000萬不到的人口產生比例最高的世界知名跨國公司,和東亞與金磚四國的低廉價勞工發展模式大不相同,背後是靠著民主政黨和高效率的工人組織制度,製造出全球品質良好的工業產品。

  瑞典從1938年以後,勞工運動及工會力量非常團結且強大,直接和資方平等對談和立法規範,由於勞工提供了政黨足夠的政治支持,讓瑞典社民黨能夠維持長期執政,執政黨因此能夠具體擬定並施行有利於勞工的政策,有效的將工業民主議題轉化為政治與管立,具體的政策才能推行實踐,透過這種方式,瑞典的企業和勞工素質大幅提升,產業的分工配合度也非常高,例如鋼鐵生產企業,經過多次結構調整後幾乎形成一家企業只專攻一種鋼鐵產品的布局,不銹鋼、工具鋼、模具鋼、高速鋼、鋼粉、軸承鋼等,企業各自有發展的領域,彼此之間合作關係,引入外國資金和外國原物料與礦產,高比例進口再加工,然後高比例出口,產品附加價值級高,服務業和製造業佔GDP99%,人均GDP世界前十,且社會福利極高。

  由於瑞典主要出口是美國、北歐、中歐各國,且國家是出口導向經濟,所以只要歐美遭遇經濟衰條,瑞典在貿易國消費力大減的情況下,經濟也會跟著大幅萎縮,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爆發,瑞典失業率立刻從5.6%暴增到9.6%,隨著2010年下半年美國透過量化寬鬆和德國透過弱勢歐元經濟逐漸轉好,原本的貿易國消費能力逐漸恢復,瑞典的經濟再度轉好,2010年7月以後瑞典克朗開始第一波升息,外資又開始湧入瑞典。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希臘現在的共和政府是1975年成立的,之前是內戰和軍政府時代,所以人民普遍厭惡軍警與政府,但成立共和政府之後情況沒有好很多,整體貪污還是很嚴重,人民普遍不相信政府,希臘人愛談政治,和台灣人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希臘主要有兩大政黨,Νέα Δημοκρατία(ND,藍黨)與ΠAΣOK(PASOK,綠黨),其他小黨暫且不談,政黨惡鬥,跟台灣很像,在野黨總是想伺機拉執政黨下台。

2007年希臘國會大選,由藍黨獲勝連任,以152席險勝,剛好是國會300席的半數以上席次,成為執政黨,希臘和台灣一樣,國會議員及總理都是4年一任,經過經濟風暴、政策搖擺、政治支票無法兌現、民怨連連,兩年下來藍黨的聲望節節衰退,藍黨黨主席就宣布解散國會,重新選舉,因為藍黨國會議員人數不夠,只要有議員跑票,政策很難推動,所以打算重新來過一次,讓其他更優秀的人來取代自己。

由於國會運作不良,總理寧可不要阻礙國家發展,自己下台,也不願賠上自己的政治生涯,希臘政治向來黑暗,政治獻金、特權利用、賄賂買通等等,上至中央大官下至地方承辦員,不收紅包的簡直可以幫他豎立貞節牌坊,敲鑼打鼓歌頌讚揚其德性,希臘高官無不撈油水,這種明明知道自己會輸的投票舉辦,姑且不論他之前的政績,至少這位政治人物為國負責的形象達到了,下台一鞠躬,不要成為國家進步的絆腳石,華人和希臘人都一樣自私利己,但當真正面對國家利益的時候,華人大多只會自己捲舖蓋跑路,希臘人反而會燃燒正義挺起胸膛來奮戰,就是民族性的差異。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台灣唯一能正常運作的行政機關-央行竟然掛在行政院底下 , 如此一來調高國家債務和金融政策勢必嚴重受到政治力干擾 , 這項獨步全球的政策 , 政府一旦挪用外匯存底 , 台幣兌美元將大幅貶值 , 儲蓄台幣瞬間保障全失 , 這是禍國殃民的政策阿 , 是要進入清朝末年了嗎

轉錄自天下雜誌473期
你能否想像,有一天,當印鈔票變成選舉工具,當你我的房貸、車貸、存款利率,資金流出流入的控管、到貨幣供給多寡、甚至全國近四千億美元外匯存底的運用等等,突然間,央行理監事們,不再具有獨立的決策權。甚至,「說話」最大聲的,不再是央行總裁,而是行政院長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

本文是受施羅德證券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委託,分析 "全球策略高收益債券基金" 的風險與獲利等級程度,作者無收取任何酬庸或圖利廠商,單純做信評


施羅德全球策略高收益債券基金內容大綱

  投資於國內外有價證券,國外部分投資於美洲(美、加等16)、歐洲(英、法等29)、亞洲(日、南韓、中國等12)、非洲(南非、埃及等5)、大洋洲(澳、紐等2)等國家或地區內進行交易並由國家或機構所保證或發行之債券。原則上,本基金於成立日起6個月後,投資於高收益債券之總金額不得低於本基金淨資產價值之60();投資所在國或地區之國家評等等級未達相當於BBB/Baa2級者,投資該國或地區之政府債券及其他債券總金額,不得超過本基金淨資產價值之30%。(資料來源: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  

  本基金投資的目標在於1/3JP摩根全球債券指數-新興市場多元債券指數1/3JP摩根全球新興市場債券綜合指數1/3巴克萊資本全球高收益債券美元對沖指數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