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管理與思想 (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你有沒有發現,不論是餐飲業、科技業、製造業、技師、護士、教師、傳統產業、服務業,只要是年紀低於35歲以下的,工作時間都延長許多,一周至少是50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即使是會計師、精算師、醫師、律師,一周至少是40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辛苦工作全年無休任勞任怨,財富增加速度遠比不上通貨膨脹,所有的年輕人仿佛都在浪費生命的工作,低薪資的收入,迫使勞工階級得額外加班或者兼差,即使是會計師、精算師、醫師、律師,時薪也比10年前縮水許多,因為物價成長速度遠高於薪資成長,就算你是高收入的族群,依然有高房價漲幅,或者龐大貸款的壓力,你依然被壓得喘不過氣

你有沒有發現,物價則是持續上漲,但是基本的民生消費你不得不使
用,你被迫縮衣節食,台灣內需消費無法提升,企業難以擴張,自己畢業後在職場工作數年了,職務還是原地停留,周圍的同儕越來越多往薪水較高的國家跑,跟10年前相比,周遭的小朋友數量越來越少,就算是華人的龍年,出生的小朋友數量依然遠小於12年前的同期數量

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一樣是工作到65歲退休,有生產力的人數量越來越少,但是全國人民扶養退休族群到死亡的時間卻越來越長,經濟效益越來越低,如果大家一起延遲退休,問題更大,高齡者佔著重要的管理職缺,年輕人永遠無法升上去,升遷癱瘓制度崩潰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7) 人氣()

很多父母會思考著,要給下一代,良好的教育、生活環境、豐厚的資本,又怕競爭力不夠,想給孩子一個安穩單純的環境,其實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是具有適當競爭壓力的環境,有競爭才能促使進步,好逸惡勞,從競爭的環境中奮鬥出來,會更具備競爭力,而給下一代最理想的財富就是人脈

父母帶給你的財富還包含,品格教育,良好的教養會使你堅強,處變不驚,不容易自暴自棄,在任何逆境中尋求轉機,面對壓力時能夠化為力量,教養不好的人一面對壓力就崩潰頹廢下來,性向、觀念、品格,這是影響人生的核心因素,當然還有小孩和家人的健康,如果父母長年生病,就會構成下一代長遠的精神和財政壓力,沒有健康的身體,你做什麼事都不會順利,最後才是周圍的親戚,他們的發展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


當上述條間達到平均值的水準以後,額外附加的條件就是「錢」、「事業」和「人脈」,沒有這三項中任何一項,下一代還是能正常發展,有這些條件的話,下一代的發展有高機率可以更理想,分別判斷這三項附加條件,「錢」的風險是最高的,讓你的子孫不勞而穫得到金錢,未必是一件好事,不懂的如何用它的人,只會造成浪費,甚至可能讓自己更墮落,錢是雙面刃,錢對於品格軟弱的人來說,金額越大,對他的害處越大,因為他會依賴錢幫他解決所有問題,但他也會發覺永遠有更多的問題,然後花更多的錢,最後變成無底洞,直至錢花光之後,人也變成一個沒有錢,什麼都做不了的廢物,人一旦擁有超過自己精神能承受的力量,就會安逸墮落,所以直接給予下一代金錢是很高風險的作法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 Mar 13 Tue 2012 12:41
  • 競爭

有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當你超過別人一點點,別人會嫉妒你;當你超過別人一大截,別人就會羨慕你。」,競爭是生物之間的本能,人與人、團體跟團體、國與國、民族與民族、文化與文化之間,甚至是家中的小孩,這是一種天性,爭取有限的資源,適者生存,而通過削弱他人氣勢,而非提高自己能力來取得優勢,這是一種低成本省力,卻能打擊競爭者的有效方式

只要你在世界上生存,不論你是在學校、職場、家庭、運動場,任何職業和職位,面對每一個剛認識的人,對方都急於做一件事,就是秤秤你和他,誰比較有份量,不需要用拳腳論高下,但是先貶低對方,間接提升自己是常見的做法,你學歷低就聊學歷,收入低就聊收入,單身就聊家庭家室,沒車子就聊交通工具,你租屋就聊買房地產,你外表平凡就聊外表,你不懂英語就聊語言,沒有人是全能的,縱使你有高收入、有車有房有工作和家事,照樣可以從貸款壓力、國際觀、工時長短、工作穩定度、祖蔭庇佑等議題下手,反正重點就是先要貶低你,理由隨便找都可以

任何人都要經歷這種事情,那是別人來衡量你的能力虛實,這決定對方以後怎樣面對你,到底你是一個惹不起的傢伙、能力強大的對手、可以合作的夥伴,還是一個根本不重要的路人,你對他的威脅程度和利用價值,是日後相處的方針,技術性的策略貶抑你,看看你的反應是如何,假設你無法展示你自己有什麼能力,完全被看透了,低威脅性,或者毫無利用價值,那麼競爭者就不會浪費時間在你身上,不見得是看不起你,而是你被當成不重要的空氣人,只會被冷淡對待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捷運上聽到了一個對話,女兒:「爸爸,為什麼你周末還要上班,每天晚上也要上班,在家都看不到你」,雖然我不知道這位父親是從事什麼行業,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位父親肯定很無奈,1980到1990年代出生的中生代,會有越來越多這樣的案例,1970到1980年代的中年人,也會逐漸體會到社會的情況跟以前不一樣,這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變化,不是幾個月內就發生,但經年累月可以體會生活越來越不容易,但1970年代以前的中生代,則不會有太大的感受,因為他們有較高的比例仍然處於職場階級的上層,這種災難還不會快速擴散到管理階層,但你有思考過,你想就一輩子庸庸碌碌的過生活嗎

近年來經常可以看到過勞死的新聞,只是死的人不一樣,低薪資的收入,迫使勞工階級得額外加班或者兼差,專業的技術人員,不論是工程師、會計師、精算師、教師、醫師、律師、建築師,年紀低於35歲以下的,工作時間都延長許多,一周至少是40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辛苦工作全年無休任勞任怨,財富增加速度遠比不上通貨膨脹,所有的年輕高階技術人才仿佛都在浪費生命的工作。

華人社會的典型士大夫思維,「努力讀書,考取熱門大學得到高學歷,找個理想工作、存錢購買房地產,最後找個理想的對象。」,人口結構負債的時代,要改變從小到大被洗腦的錯誤觀念,乖乖的工作領薪水和納稅、加長工時無休假、繳房貸,讓資本主義掠奪你一輩子的時間,我同時體會過澳大利亞、新加坡、中國與台灣的職場,世界各國是大不相同的,有些國家,勞方和員工是綿羊,資方和老闆是大野狼,消費者挑選安全食品好像在買樂透,工廠生產者營收像是中樂透,在土地上辛苦工作的人是奴隸,地主是主人,賺本國貨幣和努力儲蓄的人不被當人看待,賺外國貨幣和借貸炒作的人才是人。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網路上曾經流傳一則故事:
有一位工程師在公司工作30年,退休了,他對該公司的機器及產品瞭如指掌。

幾年後,該公司的一套機器故障,全公司的人都沒法找出問題來,絕望中,他們只好把退休的工程師找回來,這位工程師看了一個小時後,從上衣口袋拿出一枝粉筆,用粉筆在一個零件上畫了一個大叉叉,說:「就是這裡出問題。」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近來有幾個大學的學生來信問Joe,關於未來就業產業的方向,其實需要須回歸到一個基本的條件,那就是你能承受多少風險

如果你期望的是一個安穩的人生,那麼在台灣這個環境,追求高學歷,有較高的機率得到安定的工作,累積資產求得房地產和屬於自己的家庭,積極勇闖一個未知的領域反而是魯莽而且冒險的行為,所以自己必須先衡量是否有承受高風險的勇氣或者破釜沉舟的決心


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必須的,那就是過去興盛的產業,隨著科技進步的影響,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未來未必興盛,1998~2002年時,台灣最興盛的是電子業和科技業,當時高中生理組選填科系首選都是電子、資訊和電機,當這些高中學子經過數年大學畢業出社會後,直接就面臨能力相似的同儕大量湧出,供給增加速度趕不上需求增加速度的結果,導致科技人才的平均薪資無法明顯提升,甚至跟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尤其是科技展業,當產品研發成熟以後,商品價格隨著工廠量產會越來越低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民主的基礎,除了怎樣選一個你支持的人,還有怎樣面對投票出現了自己不想要的結果,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對於領導者的信賴,多於他對民主制度的認識和信賴的話,那他就很有可能在自己所信賴的領導者不被選上時,連帶否定了民主制度,國民需要的是「自己想要的領導者」不等於「國民想要的是民主」,用政黨輪替作為判斷標準,是因為兩次政黨輪替後,這國家的所有人都曾面對過一次「自己支持的領袖選輸」的事情,如果他們大抵能夠接受那個制度令他們所支持的人選輸,而不致於演變成暴力或者反民主思想的話,民主就會穩固,這不必「所有人」如此,只要兩次政黨輪替都不致發生軍事政變或者大規模死傷的暴力衝突,這民主就會開始踏上軌道

有人會回應說,有很多人不服輸在網上打嘴炮,但在任何民主體制中,打嘴炮是應該發生的事,所有民主國家都一樣,他不是用狼牙棒直接把你的腦漿打出來就沒問題,就算嘴炮打再多也好,實際上不會有軍事政變,大家還是認為重點在於怎樣贏得下一次選舉,那就已經是遵守遊戲規則,那樣的話,民主已穩固,民主制度並不是極權放權產生的,而是由民眾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負擔對國家的責任才產生的,民主不是權利而是責任,自有了民主之後,國家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民眾都難辭其責任,民主本來就是建立在「公民社會」之上,「公民」本來就和中國傳統的民是不同的觀念,所謂民主社會,必然是公民國家

民主精華在於權力合理性的邏輯, 在一個君主社會中,權力源自血緣,也就是國家應當是某位君主的財產,而能夠被君主認可的人皆有權力,所謂國家,是一群統治者,統治一群「平民」或「奴隸」的勢力範圍,而在民主社會中,公民本身不受任何人統治,公民和公民之間互相契約出義務,在所有人付出一點義務,形成巨大的保護傘,包辦了福利、治安、保護等機能,形成「權利」,最終因為少量的付出而得到更大的安全和自由,這就是「民主國家」,所以民主本身就是建立在義務之上的,群體們面對越大的壓力,就要付出越大的義務,為的是保護全體都能夠維持目前的權益和自由, 這就是公民的意識,有這種意識的人才配稱之為「公民」,國家和公民本身是一種唇亡齒寒的關係,不論工作、學習、守法、兵役都是依同樣的原則運行的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權和陸權,哪種發展對國家較有優勢,其實這是很難單獨從某個因素來判斷的,因為軍事、經濟、政治、地理位置和有限資源是互項綜合影響的,不要刻意單獨對某個條件做比較,重點擺在發展流程之間的因果關係

古今中外貿易經商是國家發展重要的產業,但貿易經濟是需要拳頭武力來保護的,不然就會遭受海盜、強盜或是外敵政權的掠奪,為何台灣在面臨中國共產政權還能夠和世界各國做生意,並不是台灣政府變成鏢局拿著槍砲來充當商人的拳頭,而是美國這個世界黑道在主持正義,沒有人敢得罪美國,因為美國可以動用武力滅了你,世界上國際貿易主要用美元,各國或多或少要交給他一點保護費,雖然說美國不是在任何地方都有絕對的優勢,但至少美國在地球上比其他國家都還要強勢

中國歷代王朝,只要有嚴重飢荒就會發生民變,甚至改朝換代,我們把中國當作一個廣大土地,所謂的中國內戰或是改朝換代,其實本質只是一個本來被統治的農業民族,征服原本的農業民族,假設土地包含農業和畜牧業,那麼跟遊牧民族的征服意義其實是相似的,生活安定久了,農民人口成長,最終還是會超越農地的負荷,多出來的人力還是得有所調度,政府就要組織武裝士兵,向農民收稅來養軍隊做管理,不受管理的就成為山賊或盜賊,基本上人類對豐食足食的需求該無分職業和生活形態,遊牧民族因為節氣凍死或是疫病的影響,導致牧畜大量死亡而必須向外侵略,而農業社會一樣會受氣候影響而產生飢荒或旱災,糧食不足的影響其實跟牧畜死亡的結果是相似的,要確保食物的足夠庫存和免於被搶奪,最終間接導致農業民族向外侵略,所以並不是歐洲就是工商貿易的社會,而是歐洲是由農業社會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工商貿易的社會,中國其實也有一樣的過程,只是發展並不順利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1670年代就已經發展出蒸汽機雛形,早期蒸汽機的發明,靠的是勇於實驗和失敗經驗,蒸汽機不是內燃機,還不算太複雜和需要精確的計算,缺乏了精密的設計,所以並沒有足夠的能源效益,因此就算發明了蒸汽機,也不會產生工業革命的,要讓蒸汽機動起來需要很大的成本,初期的蒸汽機根本完全不合乎成本效益,但歐洲的蒸汽機經由很多不同地方的人不斷花心思去改良,百年以後,1770年代James Watt才終於設計有經濟效益的工業用蒸汽機,沒有精密科學還是能夠有蒸汽機,就像沒有精密科學也能有火藥一樣,人類發明蒸汽機只是時間的問題,關鍵是「蒸汽機」這個設計概念和資訊,在歐洲這一百年中能夠不斷的傳播、不斷有人重視與研究、企業家資金挹注,代表著大眾對於研究與發明的重視

中國地區的工業技術一直都很先進,鼓風爐和活塞式風箱的使用能夠連續輸送保持高溫所需要的氣流,鑄鐵生產冶煉技術的突破可以煉鋼,因為中國地區能夠生產大量廉價的鑄鐵,才使得基礎科技能廣泛擴散與成長,農業工具、手輪軸、運輸工具、烹飪器具、建築、軍事等項目都是在中華歷史實際存在的事情,中國地區的人民本來就掌握了良好的技術,生產大量優質產品,假設1700年中國地區,一樣有一個人發明了一部很原始的蒸汽機,那麼這個消息能傳播到多遠,或者會有多少人重視,還是只是一笑置之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0) 人氣()

其實「中國」這兩字的含義並不是指某個民族國家,中國指的是東亞地區的核心國家,嚴格來說,中國並不限於任何民族,只要取得這個地區政治經濟上的核心地位,就能夠稱為中國的統治者和繼承者,所以蒙古人的元朝和滿洲人的清朝都被稱為中國的過去政權,因為他們的確在政治上掌握了這地區的核心,中國、清朝、元朝都是一種名稱,只是為了讓漢人理解和統治漢人,漢人一直群聚在核心地點,而且數量龐大,不管天子是什麼文化和血緣,只要能將武力支配轉化為社會道德的一部份,加上漢人對於天命和天子的認可,一向都是地區的穩定力量,做到軍事武力上的制高點,就有高機率能成為「中國」的領導人

古代所謂的「中國」和現代所謂的「中國」並不是完全相等的東西,在資訊繁多而且欠缺交流的時代,大家雖然都聽過一個道聽塗說的中國,但根本就沒有人清楚這個地區,有多少種不同的文化,多少個不同的民族,多少種不同的語言,多少種不同的宗教,以及其中不同的關係,在沒有受到外族的武力威脅時,漢人的觀念裡一向都只有漢人,漢人能夠在這個區域維持多少的支配和影響力,才是漢人關心的事情,維持這個國體的,不是民族主義,而是傳統中國知識份子對疆域的需求,如何繼承帝國的壽命,才是上位者最關心的

自元朝開始,中國才真正進入了屬於中國的黑暗時代,雖然元朝和明朝都有很多功業,但在這個中國的黑暗時代當中,不論是人心還是文化的開放性都不斷的衰退,更多自古流傳下來的物事被扭曲,儒家被扭曲成八股文,就像基督教被扭曲成中古的宗教迫害,酷刑也開始被濫用,人心變得封閉,對外來文化欠缺接納,人民變得迷信愚昧,並進行鎖國,拒絕對外接觸,視外來文化如洪水猛獸,黑暗時代的本質是一種文化的改變,並非國力的改變,也不是政治勢力的改變,中國傳統上把眼光放在政治史上,把統一視為治,把分裂視為亂,而忽視了人心文化的改變,中華重視大一統王朝,政權的力量很強,對商業發展於社會及政治的影響非常的敏感,對於會囤貨和經商交易的商人,用道德觀給予壓制和干涉,但有災禍時,卻迫使商人濟民,甚至可以做出一些對當地商業有毀滅性的政策,例如明朝的海禁令,中國政權不擔心人民均貧,只擔心人民貧富不均,只要經濟發展會危害社會安定,甚至威脅政權,那麼就給予壓制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長跑比賽的過程中,其實第一名領先者的位置並不是最有利的,最有利的是領先集團中,第一名以外的選手,距離第一名差距不大,隨時可以超前,又可以避免成為眾人的首要目標,明哲保身,世界霸權轉移幾乎都是慢慢產生的,戰爭只是將這個只有少數人察覺的事實,證明給所有人看而已,霸權往往是和挑戰者對戰之時,轉移給在那個霸權底下的其中一個重要受益者,這位受益者可以從上一個權力秩序當中得到好處,又不用作為霸主而成為被覬覦的對象

例如羅馬帝國的瓦解,權力轉移給了號稱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的希臘人,和被羅馬化的高盧人(Gaul)手上,而不是羅馬的競爭對手迦太基(Carthage),也不是殺入羅馬的西哥德人(Visigoth),東羅馬帝國後來形成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

大英帝國的沒落,並不是因為挑戰者德國和日本把大英帝國瓜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真正取代大英帝國成為後來全球秩序維護者的,反而是大英帝國的兩個盟友,也就是美國和蘇聯,而這些帝國的沒落,很少是因為他們的權力被挑戰者瓦解,反而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經濟和社會出現了重要的改變,這些舊帝國以往用舊體制所保護的東西價值下降,而他們秩序下的其他受益者擁有新價值的東西,默默的改革成長而崛起,西班牙的沒落,並不是因為英國打敗了無敵艦隊,英國在戰勝後依然沒辦法搶走西班牙的殖民地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人類最原始的產業是農業,接著是製造業,最後服務業,農工業是生產「工具和民生必須品」,而服務業是「有效地運用工具和民生必須品」,也就是呈現商品的「產值」,假設Joe是農夫,Joe需要吃10份量的米,如果Joe種出20單位的米,那多出來的「10單位」就是剩餘產值,可以多讓一個人去做任何事情,Joe可以將那10單位米的變成別的商品,例如養一位家傭,或是養一位工程師,甚至是換一台電腦,但如果Joe只能種出10單位的米,沒有了剩餘產值,那麼後面的東西就不會存在

對一個國家來說,必須能夠提供足夠的民生產值,才能去交換額外的服務產值,這是供需原則,如果食物不足,食物的供應減少,需求不變,食物的「產值」就會比起額外服務的「產值」來得高,而生產的傾向就會走向食物為主的「農業」,則額外服務這「服務業」就會萎縮甚至消失,因此服務業不可能獨立存在的,服務業是發揮農工業的剩餘產值如果工業品的生產效率下降,代表必須投放相對更多的資源和人力在工業品上,才能夠使服務業能夠存在,而如果民生用品生產效率下降,則民生用品相對起服務的產值就會昂貴,服務業的產值也會相對低落,以農夫為例子,也許人不吃10單位的米不見得會餓死,也可以將那10單位的米分為兩份,每人吃5單位,然後讓另外一個人去做「服務業」的產能,硬將自己的需求減少來製造更多的剩餘產值,看來像是多養了一個人,但事實是,服務業的產值變低廉了一半,每人都只吃半碗飯,這就形成一個均貧的狀態,這種現象只是暫時穩定,而不是真的解決經濟問題,人還是吃不飽,服務業依然無法解決問題,在一個封閉的經濟系統裡面,隨著農業與工業的產值下降,而服務業產值也會下降,也許服務業能填充市場的空缺,但那只是意味著大家的平均所得減少,物質生活更貧乏

如今,地球的經濟系統已經不再封閉,美國、英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能夠將經濟建立在強大的第三產業,也就是金融服務業上,就是建造在全球資本市場流通的平台上,那些金融服務業並非獨立存在的,相反,是建立在很多不同國家構成的農業和工業體系之上,這是一個開放系統,已開發國家以自身的高產值服務業,去換取那些國家低產值的農礦資源和工業品等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大部分的亞洲國家,包含韓國、中國、日本、印度、東南亞各國,從19世紀以來,長期處於被歐洲和美國等國家侵略而成為殖民地,除了日本和泰國以外,極少數國家能建立穩定政治制度和理想社會福利的政府,人民生活在極度不安定的社會,為了求得不用活在恐懼當中,這些國家人民沒有武力,只能靠錢把自己武裝起來,透過大量的儲蓄,只有足夠的財產,就能有一點跟人談判的籌碼,自己才能在國家政局和社會局勢出現劇烈變動時能夠全身而退,這些國家政府要學習歐洲和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利用消費的方式提高內需產業,推動經濟發展,基本上困難度相對較高,大部分的亞洲國家,經濟發展模式都是模仿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以出口為發展主軸,利用人口紅利、匯率調整、企業保護政策和資本管制,以當產業代工,幫歐洲和美國等國家的海外生產商品地點,透過提供低成本的勞力資源,支撐國內的經濟動力,養活國內人民維持就業環境。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以後,歐美已開發國家因為人口結構發展穩定,消費能力刺激經濟大躍進,勞工薪資上漲導致企業成本上漲,於是第一、第二級產業轉型,或是逐漸把產業外移,利用亞洲廉價的勞動力,國內則是產生了很多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如金融、零售、保險、批發、設計、貿易等,大量吸收亞洲製造業生產商品,養成巨大的內需市場,因為歐美已開發國家的消費市場非常龐大長期作為歐洲和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的打工小弟,代工商品賺取出口財來維生,結果這些東亞國家的出口業產量逐漸擴張到遠超過國家內部需求的負荷,無法靠國內人民消耗全部產能,接受國外企業的代工訂單,維持出口產能擴張就能有間單且豐富的獲利,安逸反而逐漸失去競爭力,忽略產業升級,加上長期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所以不急著擴大內需市場的規模,政府也就沒有迫切地改善產業型態
  網路泡沫的出現,讓歐美已開發國家更傾向房地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歐洲服務業的某些產業隨著金融炒作的發展,讓第一、第二級產業更萎縮,接著房地產泡沫的出現,也就是次級房貸造成的經濟風暴,消費能力大幅緊縮,直接讓第三級產業工作大幅減少,原本從事第三級產業的勞動力打算重新回頭去做第一、第二級產業,但因為第一、第二級產業在過去景氣繁榮時大量外移,產業資金鏈已經去槓桿化,甚至是整條生產鏈完全移出,失去了第一、第二級產業的工作,產業結構完全不符合當下的國內經濟局勢,加上人口結構不利於年情勞動階級,直接造成的大量勞動階層失業,歐洲進入人口結構負債的時代以後,跟過去的蘇俄和日本一樣,會逐漸退出世界經濟舞台,而美國則積極的在做產業轉型,重拾製造業工業。
  許多亞洲國家過去2040年,靠著大量廉價勞動力代工,生活太過安逸沒有憂患意識的結果,碰到歐美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能力衰退影響,立刻出現產能過剩的情形,所以出口出現衰退,而內需市場又不足以吃下自己的產能,只好降低價格賤賣商品,雖然短期內的出現景氣復甦,但是利潤不足,勞動力需求拉不起來,貧富差距擴大,滿手資金的亞洲資本家面臨到出口產業前景不佳的情況,只好把資金挪往報酬率較穩定的房地產進行炒作。
在蕭條時期,通常是因為能大量生產出來的東西沒產值,而有產值的東西又不能量產,所以要找到方法,讓那些錯誤的生產力,變成正確的生產力,一種是戰爭,讓食物、鋼鐵、勞動力、人命等傳統產品價值大幅增加,讓社會回到起點,只要戰爭死的人夠多,工廠連七十歲的老頭都會請進去發揮生產力,另一種是,村裡已經不再需要擔大糞的人,但需要一個電學科學家去改良電廠來供應電力,所以叫那個擔大糞的人讀了電磁學和基礎物理就變成電學科學家,讓產業產能多餘的人才轉變成產業產能不足的人才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費氏數列、波浪分析、均線組合、MACD、KD線等,都是常見的分析工具,很多人會認為,這些工具用起來時常模擬兩可,完全看分析師的說法,毫無實用價值,以Joe來說,波浪分析幾乎是等於我布局的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到現代還有用嗎,當然有,會用的人覺得很好用,每套工具都有其使用的方式,不會用的人,棄如敝屣,靈活運用才能掌握其精隨,而非死記

每個時代都有當代的技術知識,就像你看世界各國的軍事討論區一樣,幾乎所有人都是將重心放在各種軟硬體以及使用的實務上,比方說,若有人談現代戰爭,總有人談東風飛彈,然後換成是戰國時代的話,也一樣是有人談論士兵該用甚麼武器,用刀劍還是用長槍,用戰車還是用弓箭,然後就研究技術的細節,到底一支戈應該有多長,一個士兵用那些裝備才合理
人會比較著迷於技術性的東西,同時,也比較容易從不斷實踐中得到更深的知識和概念

比方說,有個歷經
年征戰的將軍,覺得二十呎長的戈耍起來太不方便,五呎長又會受制於人,所以決定一律八呎,這些就是經驗的成果,但這些一定會隨時代而變,光是槍類武器的長度,自古以來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完美答案,因為面對不同的敵人,包括其戰術、武器、心理的不同,武器用起來分別也很大,而孫子兵法就力求避開這些技術性的部份,而用比較邏輯性、哲學性的部份,抽出各種本質去談論,講求的是將這些東西融會貫通,時刻對照現況,提醒自己,而不是實際上當成一種技術去使用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國別史的教科書有一個重心,就是「主角觀點」,就是說一段歷史是圍繞著一個主角而走的,那個主角,現實來說其實和現在的我們,不論在文化、思想或者身份認同上都不一樣,但我們認為自己就是那段的主角,而將他們發生的得失,當成自身的得失去作為感情的代入,中國人的歷史教師和歷史課本大多都是注意在帝國版圖的擴張,軍事和權力的鬥爭,但卻很少在最重要的文化和經濟上做鋪陳,例如近代歐洲史可能是這樣編譯或教導的

中古世紀,歐洲因為宗教不同與十字軍東征,歐洲出現四分五裂的狀態,各地戰事與民變四起,民不聊生,接著拿破崙短期統一歐洲,但暴戾不仁,被周遭異族聯軍發動聯合攻擊而滅亡,歐洲又陷入群雄割據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本來大一統有望,但功敗垂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德意志軍閥短期統一歐洲,又因為殘暴不仁而加速滅亡,後來蘇聯人入侵東歐,建立東朝,與西朝對恃,蘇聯瓦解,西朝入侵東朝,歐洲正要大一統成為歐盟

用中國史的角度來看歐洲史就是這副德性,一點也不複雜,因為一切中間的細節都省略了,歐洲史就是一個希臘人不斷同化四周蠻族使他們變成希臘人的歷史,中華民族本來自古以來都有向外學習文化,從趙國的胡服騎射,日後唐朝吸收外來宗教,使佛教繁榮,到了元朝和明朝融入蒙古文化,以及東南沿海進入海洋貿易體系,這些都跟吸收外來學習經驗有關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oe這幾年觀察這些台灣過去企業家的結論是,你學會所有基本的技術後,不如跑去學會開公司做生意;學會自己做所有事情,不如學會養一群人做他們專業的事情,一個人可以知道所有事,但一個人做不完所有事,要懂得善用能才幫你做事情,而不是成為那個能才

台灣的大多數企業都會這樣表示,如果公司沒在賺錢,說公司在賠本,如果公司在賺錢,說公司的經營還不穩定,如果公司賺大錢,顧左右而言它,說外面的平均薪水沒有大幅上漲,在大眾的認知中,公司有利潤,理論上員工應該能夠獲利,例如加薪,但那是我們傳統的看法,其實用數字去管理和經營的企業,越有獲利效率,其實就像機器一樣,越巨大的企業,就越像精密的機器,但就越無情,企業有沒有賺錢,跟員工的薪水其實沒有直接的關係,他們在扣你薪的時候拿出來安撫你抗議的理由,是沒賺錢,那是說服人的技巧,真正扣薪的理由並不是那樣,就算對於一間賠本的公司而言,高效率的員工也是很重要的,那可以減少資源的損耗

傳統的家庭式企業,可能會把員工當成親人,有福同享,但現代化的企業,等於是台無情的機器,別說員工,連創業者和董事,都可以隨時被拋棄了,底層的員工只是機器的零件,是勞動力商品,就像不能充電的小電池一樣,把電力消耗完就可以丟了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和日本的沒落是經濟發展與人口紅利衰退的加乘結果,島國可以建立起海權成為一方的霸主,英國擅長的是用經濟和外交手段去維持的「大英不列顛式和平」已經失效,日本的強力製造業也無法主導全球市場,全球環境一直在改變,未來世界不可能回到那個「亞洲代工製造業輝煌」的時代,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會遇到瓶頸,只要時光不能倒流,那麼早晚就得面對現實問題,就像清朝遲早會面對舊式君權不合時宜的淘汰,如今台灣也要面對製造代工業不再是主力發展的事實

對於當年的亞洲四小龍、日本和中國大陸,今天能夠以工業出口得到繁榮和富裕,本身就是托美國開放了本身的市場,還有最重要的,美國維持了整個世界海貿體系的和平,日本不需要有核彈,也不用怕跟南韓、臺灣發生戰爭,因為在美國的秩序下,這些成本早就被美國負擔了,如果沒有這個市場,或者美國無法維持這樣的貿易體系,單靠亞洲廉價的勞動力,也無法演變成東亞製造業的產業模式,用古代華人的定義,亞洲很多經濟貿易國變相只是美國的藩屬國

當年假設臺灣不是站在美國陣營,而是蘇聯陣營,蘇聯能提供的市場不及美國大,航運也沒那麼發達,那就算臺灣怎樣發展工業,也沒辦法達到經濟奇蹟,這就是外交對經濟的影響,外交影響到的是市場,以及市場對你的友善程度,美國有意扶助臺灣時,市場就會相當友善,這樣臺灣的自由經濟就有著落發展,在歐美市場強盛的時期,得到歐美市場的支持,加上台灣人口紅利持續上升,找一隻豬執政也能夠有很好的經濟成果,近年來,臺灣的經濟發展有瓶頸是因為市場被瓜分了,中國大陸成功成為同一個市場的生產者,這點是不可抗力的,即使不是大陸,換作印度興起,臺灣也會間接受到影響從歷史來看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影-3 Idiots《三傻大鬧寶萊塢》或《三個白癡》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到6年級後段及7年級真是可憐的一群,
小時候大學還很少時,升學壓力很大,很努力地才考上
還算不錯的學校,後來遇到研究所熱潮,也只好再去考研所,
但畢業後雖然也是找到了還算可以的工作,但好位子都已經
被6年級前段班和5年級的人卡走了,剩下的位子都是需要新鮮的肝,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