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管理與思想 (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教「程式設計」、「系統設計」、「遊戲設計」的教師,這些人是否在業務有實務經驗和實戰經驗,然後轉而退下來把經驗傳授到下一代,實戰經驗對於軟體工業的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如今的問題應該是「教書的人是真的只是來教書的」,在香港,教遊戲設計的人,自己名下可能「沒有」任何創作的遊戲作品,也沒有讀過教育專業,在這樣的前題下,這樣的導師可能拿著別人正在用的範例和課本,但是,他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其精神和原因

產學結構光怪陸離,教書的講師有如在公務員架構裡,脫離產業現實、欠缺產業經驗,加上資訊和遊戲業的技術更新甚快,課程又愛追新技術,結果,永遠只能教到最新的技術的皮毛,反而忽略了基礎,這些專門教書的人,基礎並非不穩固,但從實戰出來的人,基礎更穩固,對於軟體的各種理念,從物件導向到流程,甚至是人力管理這些項目,只有親身試過才能完全明白這些基礎是從何而來


在東亞,介紹軟體理論的書籍,全部都是給在實戰的人看的,那些來自外國的書籍作者,沒有想到這世界上會有些人,可以在還不知道怎樣寫程式之前,就跑去紙上談兵的學一堆軟體理論,歐美的流程是,人們先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做木工、寫程式、作曲、練技術,在大學之前已有大量的實作經驗,為了求得更深的知識,才進入大學進修研讀,而東亞這邊流行的是,到大學才寫程式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全球前10大品牌中,Google 和 Apple 是近幾年成長最快速的企業,甚至是目前熱門的facebook、Angry bird,大部分人連這些高增值行業再賺什麼都不知道,下一個世代的新行業正在美國默默地醞釀中,這些大多是結合「網路」、「科技」和「服務」的複合產業。

對於「原物料以外的成本」都不算成本的台灣人來說,「服務」的高附加價值是難以想像的,科技之本,永遠是人,沒有各種App軟體、 facebook 功能的 iphone,只會是一隻普通的手機,Apple的價值很高比例來自於「服務」所產生的相關功能,在「科技產品」可以量產的時代,「服務」、「時間」、 「智慧財產」的重要性遠重要於「高科技研發」,「創新知識」的重要性遠重要於「複製知識」,不要讓自己成為工業化教育底下的產物。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14年開始,全台大專生人數在2021年以前將快速銳減27%
2012年開始,全台高中高職人數在2021年以前將快速銳減35%
全台國中生在2021年以前將快速銳減30%,已經開始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無限的推崇節儉,是一種偏執,那不是源自節斂,也不是真的能夠存錢,而是對錢財用盡的恐懼,不斷自我催眠之下,開始相信那變成了一種道德,有些人會去觀察那些消費行為客觀的C/P值,但有些人只要能減少花錢的商品,不管品質有多差,全部都接受。

有些人明明想喝飲料,卻為了節省幾十塊錢而不喝,想吃而為了省幾十塊錢而不吃,那就是應有的消費,因為偏執而強行消失,甚至還會批評別人花幾十塊錢買回來的些微的滿足,最終這些人會得到一個放在銀行的無用數字,瘋狂節儉的消費者,是用盡各種方法cost down的老闆的鏡子,這些消費者對於「錢被別人賺了」這件事非常不甘心,跟老闆想不花錢來僱用員工,背後的意義是差不多的,後面那種老闆就是前面那種消費者演化而成的。

有些人從年輕就開始儲蓄一份退休保險,可能占薪水的好大部份,就是為了退休後有生活保障,安養天年,這種方式在開始儲蓄的時代足夠生活,錢當然有用,但會用這種方式存錢的人,對於錢的價值認識有偏差,他們會把錢留到最後也不用,哪怕是最應該用的時間。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大多數的人認為,不管周圍的環境如何變化,只要自己努力認真向上,朝著目標邁進,那麼我的權益就不會受損,社會周遭其他人的權益問題,與我無關,我工作賺錢都來不及了,我懶得去管他們,但事實上,政治、經濟、自由,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理想的政治環境,談個人經濟根本是天荒夜談,透過改變貧富差距和通貨膨脹,無論你日日夜夜如何辛苦工作,收入根本無法跟上所追求物資成本的提高速度,像個機器人日夜不停的工作,經濟被枷鎖,哪來的自由。

我是1980~1990這個世代出生的台灣人,進入社會職場以前,同儕之間,甚至和父母都鮮少會談及政治,我認為是中學教育的洗腦和社會氣氛的關係,多數的年輕族群避談政治,只要談起政治,常常會面臨被區分為非藍即綠的陣營對立,然後爭論和糾紛是非曲折可能出現,逐漸的越來越多人,避談政治,不參與政治和社會議題,生活目標以職場和家庭為主,但這是不健康的,不參與政治,自身的權利將一點一滴流失在談判桌上,當社會許多團體的自由受到侵犯時,意味著環境正在惡化,而且遲早會影響到每個人自由,瞭解保護別人的人權就是捍衛自己的自由,唇亡齒寒。

政治的本質是「解決衝突」,如果這世上只有三個人以下,不需要有政治,但如果事情牽涉三個人以上的規模,那麼就是政治,因為三個人以上,不同人站在自己的立場爭取權益,不可能大家立場一致,人類相處本來就會有衝突的地方,因有爭執才有政治,政治是解決爭執,而不是製造爭執,政治就像掃把一樣,掃地去除灰塵和垃圾,掃把本身是乾淨的,骯髒的地板才會弄髒掃把,政治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政治是爭取幸福和解決衝突的學問,政治更是分配權利和利潤的舞台,在國際上對政治越冷漠,損失的就是國人在全球貿易和勢力地位,大則出國旅遊和工作,就會體會到自己手上的護照和台幣價值縮水,小則連手上的麵包和加油的油價都比別人貴,薪水比別人少,只要你活著,你就離不開政治。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假設你有一百萬元台幣或是一筆一般人可以負擔得起的資金,也可以透過借貸,總而言之,是一筆賠本會心痛的數目,給你三種投資路徑做選擇。

第一個選擇,有機會在數個月內以獲得20%,甚至更高的報酬,也可能賠本,不過多數還是能回收部份的成本。

第二個選擇,只要你投資下去,每年可能回收約2%,你拿回本金需要一段時間,但是本金很有機會增長。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台灣的大多數企業都會這樣表示,如果公司營運沒賺錢或損益平衡,說公司的經營還不穩定,如果公司賺大錢,顧左右而言它,向員工訴說,社會上大多數企業的平均薪水沒有大幅上漲,在大眾的認知中,公司有利潤,理論上員工應該能夠獲利,例如加薪,但那是傳統的看法,其實用數字去管理和經營的企業,越有獲利效率,其實就像機器一樣,越巨大的企業,越像精密的機器,運作時越無情,企業有沒有賺錢,跟員工的薪水其實沒有直接的關係,企業在扣員工薪水的時候,用營運無獲利來當作安撫員工抗議的理由,那是說服人的技巧,真正不加薪的理由並不是那樣,不管有無賺錢,對公司而言,高效率的員工都是很重要的,那可以減少資源的損耗

  企業就像是專制獨立的小國家,當企業有足夠人力、物力、財力,它就會形成一種「權力」,公司的內部規章就是「司法」,誰有「權力」就會變成「法律」,一個社區,如果有個傢伙有能力遇到不同意的事情就發動一群人去圍攻一個人,那麼他訂下的規則就是另類的「法律」,如果沒有政府和公司法,沒有凌駕在公司內部法律的單位,也就是說,「政府」不再繼續監督企業,那麼企業就會形成另類的「工作軍閥」,企業不像政府系統會有民主投票,除了股東以外,大多數人的死活只要違背公司利潤目標就被忽視

  企業是一個「開放系統」,而社會是一個「封閉系統」,對於企業來說,任何不需要的東西都是可以放棄的,價值等同垃圾,企業只要切斷了和那些東西的關係,就不必承受那東西的副作用,例如生產的污染,只要法律上的責任完成了,之後就算真的對人有害,沒法律責任就無所謂,當員工執行業務出現虧損就裁員,不需要考慮員工的後續問題,所以企業只需要注重運作當中產生的盈利價值,然後將任何可能造成虧損的問題,放到企業系統外

  污染的空氣毒死人是別人的事,員工被壓榨或裁員以後,家破人亡與企業無關,企業家只要建立雄厚金錢收益就是成功的企業,而企業長期把問題往外拋售到社會的結果,最後往往產生不可收拾的「副作用」,如果政府官員把政府當企業的經營,那就容易導致官商勾結,因為商人會給政府大量稅收,政府建立「以金錢計算的效率」的系統,背後卻向社會釋放了更多「無法用錢計算的副作用」,整個社會累積大量壓力造成民不聊生,最後這些壓力就會使社會崩潰走向暴力和混亂

  政府的責任不是營運獲利,而是處理企業產生的各種副作用,例如因為企業血汗工人,導致政府必須提供醫療福利;企業壓低勞工薪資,使員工無力負擔教育教養,生育兒童,所以政府必須額外付出教育福利;因為員工貧困疾病或者教育不足而導致的罪案問題,政府必須負擔治安成本;因為產業結構改變而被放棄的勞動升級成本,政府必須負擔失業救濟;為了維持農村社會存在和安定生活,解決農村人口外移,使社會穩定,政府必須施行農業補貼;因為企業經營利潤差,挪用公司資金去購地炒房的效益更理想,變相墊高所有產業成本的土地成本,導致政府必須補助民生住宅租金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4) 人氣()

  很多台灣的工廠或企業的老闆老是哀嘆台灣沒有人才,事實上,台灣本身擅長各種領域的國際人材很多,只是沒有留在台灣本土企業而已,因為台灣最缺的就是敢給、敢投資、守法治的老闆,台灣從來沒缺過人材,當然,更沒缺過愛污名化年輕勞工來壓低薪資的老闆,社會和媒體在奇怪的資本教育下,年輕人被教育如何當服從的職員,而不是當有自我意識和勇於發聲的員工,正常的企業體系,員工是資本,不是成本,但台灣企業大多都不重視員工,把員工當做免洗的消耗品,只想用幻想的公司前景和利潤留人,要馬兒跑卻不讓馬兒吃草,馬兒跑了還抱怨不耐操,甚至在員工要離職時,為了省資遣費,用各種惡劣手段迫害員工,亂扣資遣費,讓員工徹底失望。

  2007年以後,每年第三季,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都會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隨經濟發展狀況及施政考量,考慮調整薪資,每年調漲薪資的議題都會引發工商團體反彈,往往用國內經濟成長率可能下修的理由,誇大基本工資調漲的可能後果,會導致邊際勞工的失業,認為台灣絕大部分的勞工薪資都超過基本工資,調高後的受益者只有外籍勞工,產業卻可能要因為勞動成本提高而外移,台灣勞工未蒙其利卻先受失業所害,一旦成本高於其他國家的企業,將有損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最後受害的還是台灣勞工,上述都是資方抗拒基本工資調漲的理由,甚至希望政府鬆綁製造業的聘雇外勞規定,增加低薪勞工供給量,變相抑制台灣勞工的薪資。


  台灣企業主習慣與媒體聯手,唱衰年輕勞工,要求低工資高工時,企業不斷反映工廠是全天候運作,藍領外勞所從事的3K產業(辛苦、污穢、危險之工作)幾乎都是台灣年輕人不做的,台灣勞工不願從事夜班,核配比例又受限,夜班人力不足已影響到產業競爭力。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8) 人氣()

為何台灣的小朋友,從小被爸媽逼著念書,國小、國中、高中都能有相對優秀的成績,但在大學、研究、行銷與商業領域,表現卻遠不如歐美的程度

考試給你分數的標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有固定答案的試題,另一種是沒有固定標準的試題,就是一個或幾個閱卷員的認同。

讀中學的時候,老師可能告訴你,你文章其實寫得很好,但是字太醜,所以出去考試不會高分,老師說的話反映了某個制度的事實,考試分數能反映的,前者代表的是你「面對一些已經有答案的問題」的運用能力,後者代表的是「你贏取長輩主觀認同」的能力,後者是沒有辦法之下的代替品,一個中文老師說你的文章好,只是代表他覺得你的文章好,卻不等於你的文章是有藝術性或渲染力。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假設我觀察到人們喜愛吃某項食物「蛋塔」,蛋塔商店此時並不多,但我知道這商機的時候,我需要一些時間來準備營運,通常要等一段時間,這期間內,「需求」是一直沒被滿足的,因此也會有更多人打算加入「供給」,開蛋塔店,然後等大家陸續營業進入市場以後,大家逐漸看到原本一直以為的「供給」,經過大家相繼湧入市場,實際的「需求」早已被完全滿足,成為過時的市場資訊,最後走向蕭條,各種產業或商品的循環都是如此,最終都會面臨過度生產或消費不足的狀況。
  現實生活和當初設想的預期剛好相反,經濟蕭條的來源並不是生產力減少,而是生產力過多所產生的結果,人類往往只能看見到「產能」,但是到了後來,才發現重點不是產能,而是「產值」,一旦市場已經飽和了,再生產下去的結果就是「產值」暴跌,過度生產不僅不是有益行為,反而是有害行為,因為根本沒有那麼多消費者,「生產」變成了「負生產力」,負生產力是一種惡性循環,人越工作,事情越惡化,因為消耗具有產值的「資源」,卻生產出沒有市場的「垃圾」,因為擁有大量垃圾而無法換成價值,企圖進一步生產更多「垃圾」來增加財富,「供給」大量增加的結果,反而進一步萎縮原本的市場。
  LV的價值不在於本身標價,而是市場有人願意出多少價格去買,售價1萬元有交易量,那LV的價值就是1萬元,售價10元沒有交易量,那LV連10元的價值都沒有,價值取決於消費者,而非生產者,「供給」超過「需求」的商品,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不破的泡沫,所有的產業或商品都不例外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官僚就是怕做錯的人,怕做錯的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會聽從上級執行任務,而不思考任務是否會造成新的問題,結果就是導致政策的漏洞產生越來越多的問 題,行政程序變得更冗長,為了簡化行政程序,再度實施不完善的政策,無窮迴圈,不要寄望政府能做到很多事,一個人能從官僚制度不斷爬上去,在一個隔世的制 度下,他只會懂得多蓋章少管事比較好。

因為一個國家的官僚被過度信任,官僚的地位過高,會讓他們驕傲無知特徵越來越明顯,畢竟他們生活的空間,被重重的政府機構保守風氣、上級壓力、權貴裙帶關係保護著,
一旦人民和產業發生衝突或者競爭失敗,他們的利益絕不會是第一個被斷送的,面臨問題時的反應自然遲鈍慢好幾步。

投身公務員系統的人,跟外面大風大浪的企業家與僱員相比,是身處不同的環境,他們沒有經歷過相同的歷程,沒有非往上爬不可的環境,在一個隔世的制度下,不 要期待他們會有什麼作為,他們只想位高權重責任輕,數錢數到手抽筋,財富不是掌握在資本家的手裡,就是掌握在官僚手裡,他們期望能蠶食鯨吞,偷走公共資 本,只要升官想發財這思想一直存在,貪污即恆有之,只有查出來還是掩蓋住的差別,官僚是脫離民間生活圈之人,他們投身公務員系統,應當謙卑處事,因為他們 根本沒有生產力,而是人民花錢請來的行政公僕,朝代越末期,投機取巧、依賴祖蔭、勾結權貴、溜鬚拍馬,妄想不勞而穫的公務員會越來越多。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Joe︰美國的創投環境非常好,只要你有創意,勇於表達,就會有願意冒險的企業來尋找你,給你充足的資金做研究與實驗,研究成功又回頭創造經濟產能,相得益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cl9BmiRxQ8

美國怪才教授布林斯米德(William Brinsmead)和芬諾夫(Ronald Phaneuf),開始協助指導核能神童威爾森(Taylor Wilson)將製作反應爐的實驗,從自家車庫搬到大學的專業實驗室裡,兩位原子物理學家教授現在幫助威爾森探索近二十個不同的科學領域,從核能與電漿物理、化學、輻射度量衡,到電子工程學等,經過無數創意激盪、絞盡腦汁的夜晚,威爾森做出理想中的核融合反應爐。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積極的人會認為今天種下了樹,後人就可以乘涼,消極的人,則會認為種了樹也不能立刻乘涼,不如不種

今天的美國是過去的美國很多人努力下的成果,美國一開始只有北美十三洲,今天的美國是成功的結果,而不是美國一開始就有那麼廣闊的土地,剛獨立時的美國,四周都是被各國的殖民地包圍,所謂的城市也不過就是跟今天臺灣一個縣差不多的地區,美國並非一開始就擁有大量土地,大量資源,然後才積極開發的,美國獨立後,美國也只是拿走了英屬北美殖民地的一部份,而不是全部,今天的加拿大就是到最後還在英國手上的北美,美國多年發展才從各列強用搶的、用買的、用交換的,一片片的將整個北美拼湊出來,美國的土地現在是臺灣的三百多倍,這是結果,一開始時的十三洲,情況甚至比現在臺灣要惡劣更多


美國剛獨立的時代,面對大英帝國時,根本沒有所謂的「資源」,當時英國的強大可不是大家所想像的「一個島」,而是一個擁有全球最強海軍
縱橫全球海洋的日不落國,何謂日不落國,那就是一個全世界都有殖民地的超級海洋貿易帝國,控制的地方包括印度,東南亞,非洲,美洲的超級帝國,從北美出海所面臨的區域都是歸英國管轄,美國勢力只能被鎖在北美洲。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讀書,穩定的工作,然後買房子,企圖求安穩的過一輩子,台灣的教育觀幾乎完全不談任何應對危機的方法,只求的安定的人生,拘泥於過去的經驗,寄望世界局勢不變。

人類分兩種,一種是改變環境,一種是被環境改變,大多數的人屬於後者,人類的社會依然是適者生存,但適者只是目前環境的適者,環境是會變的,你得隨時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的新變化。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有許多人疑惑,為何美國人中學教育的課程難度,相對於外國來說,是相對簡易的,但美國為何在科技、軍事、運動、電影、商業、管理、工業、航空等各種領域,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頂尖位置,這關鍵在於美國政府把英雄強者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概念結合成高度資本主義的強者社會意識,只要你肯拚,有能力,不管你是畫家、歷史學家、科學家、交易員、賽車手、音樂家、建築師、技術人員、運動員、船長、廚師等,只要你是每一個領域的強者,美國政府都會引導你能拿到高薪,用商業廣告與高資本化的方式,讓財富湧向各個產業的頂尖人員。

東亞是典型的東方科舉社會,例如華人國家會出很多很難的數學、物理、社會跟自然來為難學生,你得先通過一個「通才」的考試,然後才有機會邁向「專才」的發展道路,這個社會會挑出最強的人才,讓他們唸醫生、律師,並給與最高的社會地位,但美國認為,如果你沒有打算唸大學,沒打算進入理工研究領域工作,就沒有學習高難度數學的必要,讓你專精在一個領域,比廣泛摸熟所有領域更重要,一個人的時間有限,一位優秀的廚師,讓他分散年輕歲月消耗在艱難的數學上,這位未來優秀的廚師早在年輕時就讓他遠離追求廚師的道路了,美國重視一技之長,你只要有一項比別人都強,不管你是生物、數學、唱歌跳舞、運動、影視、魔術、工程哪個領域,你就是擁有高薪收入,至於你會不會唸書,並不是那麼重要的事,美國不是學歷社會。

美國走的是強者英雄路線,美國認同強者的多元定義,就算你背不出元素週期表或四書五經,學不會牛頓運動定律或第二種語言,只要你能練成小當家,煮出人間美食,或者你是灌籃高手、甚至是萬能水電工,美國社會也會拿年薪數十萬美元來養你,因為美國需要各領域的強者,不管多會唸書的人,都比不上的各個領域的頂尖專家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

一位員工會得到什麼樣的薪資,關鍵在於「能用那個人創造什麼價值」,而不是他付出了多少努力,這點是前題,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些人一天只用一小時,就能創造出一個人努力爆肝一個月的價值,有些員工就算工作一整天,如果沒辦法對公司產生任何效益,那麼對於公司來說,這位員工依然是沒有價值的,但這並不是說前者的才能一定比較好,而是前者得到一個如魚得水的環境。

簡單一句,好的員工需要有好的老闆,才能夠得到好的回報,但怎樣才是「好老闆」,很多人對好老闆的定義是錯誤的,認為能夠給予很高薪水的老闆是好老闆,但如果老闆給的薪水沒有發揮員工的價值,只是出手闊綽的老闆,紀律不嚴,不罵員工,讓員工很舒服,但是沒辦法讓公司產生高效率生產力,這樣的老闆絕不是好老闆,他只會讓公司產生越來越多的冗員。

很多人遇到這種老闆就滿意了,實際上這些老闆只是變相用一個養尊處優的環境,讓員工慢慢變成廢人,如果這老闆是公司某部門主管,那麼這部門未來很高機率會被裁撤掉,如果這老闆是公司擁有者,那麼這公司未來營運不善的機率也很高。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近期有報紙刊登了南韓Samsung手機的廣告頭條,有網友開始擔心,Samsung手機可能大舉登入台灣,事實上Samsung買了這些頭版,肯定是有相當的酬庸付出或其他利益輸送所換來的,假設Samsung付的是一個實體金額的現金,而買回來的的廣告,效果則可大可小,如果最終Samsung銷售所得,大於廣告費,那麼Samsung就贏了,如果Samsung銷售所得增加不如廣告支出或不如預期,那麼Samsung就輸了,廣告本身沒有問題,重點只在於臺灣的民眾看了廣告之後會不會買 Samsung產品,或者這個策略對臺灣有無間接產生更有利的局勢


當臺灣和韓國是競爭對手,而南韓在台灣報紙登廣告時,臺灣是在跟對手交易,而韓國又何嘗不是跟對手交易呢,如果Samsung推出的手機品質很爛,配套很差,那麼就算Samsung買了全版的廣告,那也只是白花錢,假設今天Nokia拿一部很舊的手機,沒有優異的軟體功能,就算在臺灣所有報社都登上頭版廣告,Nokia也很難賺到臺灣的錢,只會是臺灣媒體賺了Nokia的廣告費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

有一種人,當國家社會有危難,他們隨時準備好撤離,國家對他們來說可有可無,除了這種以外大多數人對公共事務主要分為三種不同的態度,第一類族群是想親身參與但卻怕人知道,因為擔心自己被貼上標籤,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看法第二類族群覺得公共事務跟自己沒啥直接關係,不管是誰說了些什麼或頒布任何政策,都跟我無關,反正自己只是小人物,不能改變大局,最後一種是熱血表達心中看法的族群,只要執政者做錯了任何事,就會直接給予最激烈的批評
有些人認為對政治發出聲音的一切付出都是為別人而不是為自己的, 所以一切付出都是沒價值的,最理想的生活就是盡量減少付出,完全不覺得社會是由別人和自己的付出加起來建立的,而直接地覺得社會給自己的福利是應得的,自己給社會的資源則是被迫的,當社會出現危難或者崩潰時,只求逃離,沒有想過要保護它,但是當每個人都這樣自私思考時,這個國家就徹底完蛋了。

民主社會中,公民本身不受任何人統治,公民和公民之間互相契約出
義務,在所有人付出一點義務,形成巨大的保護傘,包辦了福利、治安、保護等機能,形成「權利」,最終因為少量的付出而得到更大的安全和自由,這就是「民主國家」,所以民主本身就是建立在義務之上的,群體們面對越大的壓力,就要付出越大的義務,為的是保護全體都能夠維持目前的權益和自由,這就是公民的意識,有這種意識的人才配稱之為「公民」,國家和公民本身是一種唇亡齒寒的關係,不論工作、學習、守法、兵役都是依同樣的原則運行的。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3) 人氣()

Posted by Sega Cheng (Mr. Saturday)

從小接受零和教育, 打敗同儕就是勝利

從小我們被教導要考第一名, 成績要比其他的小朋友好, 才有機會上好的明星學校, 邁向光明的前程, 台灣教育從小到大都不注重團隊觀念的培養, 老師和父母教導的, 全部都是零和的思想, 別人贏了, 就是你輸了, 別人第一名, 你就是第二名以後, 一翻兩瞪眼. 卻完全忽略其實這個世界有許多共創雙贏, 共創價值的機會, 並非所有事情都是你死我活.

這種深值人心的零和概念, 造成了許多台灣人才非常難以根除的一些刻板想法.

比如說, 台灣的菁英人才在選擇工作上, 最害怕的事情就是: 當別人問他在哪裡工作時, 他回答的是對方沒有聽過的一家小公司. 這對於很多菁英人才來說, 直接就是一個自尊心的打擊, 他們說出口的時候, 真的連自己都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因為深植心中的零和思想, 讓他們覺得自己 “輸了”, 輸給那些在喊得出名字的大公司裡面工作的朋友同學. 所以幾乎所有台灣的頂尖人才, 都往最好的大公司去擠, 無論是本土或是外商, 一定要叫得出名字, 親戚朋友要聽過, 露出敬佩的表情, 才是好公司, 才代表我 “贏了” 同儕.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

軟體製作本身就是一種工業,例如Apple(蘋果)的APPstore或許是這樣,甚至是著名美國電影界的動畫科技工業,這是一種資訊服務產業。

Apple的強處並不是在於app,而是在於他的「商業模型」,這點是華人企業無法追上美國的主因,創造軟體的功力,大家是平等的,但商業模型上,大家完全是不同等級,以Google為例,製作搜尋網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華人企業環境中,要製造搜尋平台,我們想的一定是怎樣「收費使用」,例如搜尋一次就收一毛錢,我們的商業觀念只到「服務收費」這個水準,因此就算一樣擁有能夠寫出搜尋器的技術人員,卻沒有人能把搜尋器變成利潤,最終有技術也是無法投資產生Google,因為華人企業主普遍還沒有那個眼界。

如果我們把咖啡當成單純的實體商品,把手機視為實體工業商品,那麼毫無疑問就會出現工業品的必然問題,走向量產和薄利多銷的低價競爭模式,不會產生StarBucks或Apple,模仿的東西不需要研發,成本更低,無法達到一種「有利的副作用」,也就是「邊際效益」,以Google來說,越很多使用,便能安插廣告,擁有廣大的用戶名單,藉此推銷自己的其它服務和產品,讓Google成為品牌,這就是邊際效益,使用搜尋平台本身完全免費,但Google卻可以製造大量的收益,這就是美國許多跨國企業做生意的獨特方式。

J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