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任何東西都照線走,那專家和大學畫線教授和天天在電視上股市名嘴不都是有錢人,今年出zar還有4.77時,您的線畫得出,會狂貶到3.65嗎?
真不好意思,這樣問,您應該知道我要表達的意思!方便回答,這問題嗎?
如果任何東西都照線走,那專家和大學畫線教授和天天在電視上股市名嘴不都是有錢人,今年出zar還有4.77時,您的線畫得出,會狂貶到3.65嗎?
Joe:本篇太長了,不得已截成兩篇,不然最後一段無名系統會漏掉,請i大見諒
先前在Ptt外匯版,
(幫忙宣傳一下,PTT_ForeignEX 裡面臥虎藏龍,就是人氣少了點,大家有空多去走走啊XD)
曾經po過一篇剖析歐元的文章,當時有人問小i為什麼不轉來Blog?
小i當時是說,因為數據資料佐證不足,為了表示對版友負責,決定暫緩發表,等待蒐集更多數據再來和大家分享。
好,既然調整是必要的 那我們就來看看歐元「受惠」多少
其實我們可以在把這段時間點細分成兩段,也就是以2002年為分界點。
在1999年到2002年間,同期歐元呈現貶值態勢(2002年底收ㄧ歐圓兌0.9美元)
但是歐元佔各國外匯比例卻不降反升,這也意味著各國央行在「吃貨」,吃便宜歐元的貨(美元高估)。
而後歐元牛市開始,2002年歐元佔各國外匯比重一下跳升到24%以上,也就是說,
全球主要產油國 | 每天產油量(萬桶) |
沙地阿拉伯 | 1072 |
俄羅斯 | 967 |
美國 | 836 |
伊朗 | 415 |
中國 | 384 |
墨西哥 | 371 |
加拿大 | 329 |
阿聯酋 | 294 |
委內瑞拉 | 280 |
挪威 | 278 |
科威特 | 267 |
尼日利亞 | 244 |
巴西 | 216 |
阿爾及利亞 | 212 |
伊拉克 | 200 |
全球主要耗油國 | 每天耗油量(萬桶) |
美國 | 2059 |
中國 | 727 |
日本 | 522 |
俄羅斯 | 310 |
德國 | 263 |
印度 | 253 |
加拿大 | 222 |
巴西 | 218 |
南韓 | 216 |
沙烏地阿拉伯 | 207 |
墨西哥 | 203 |
法國 | 197 |
英國 | 182 |
義大利 | 171 |
伊朗 | 163 |
1914年6月28日,歐洲正統王室Habsburg王朝的王儲Ferdinand(斐迪南公儲)來到1908年被奧地利併吞的波斯尼亞視察,被一位年輕的塞爾維亞刺客刺殺。這原本只是一件性質單純的恐怖組織策劃的復仇行為,當時只怕沒有任何人會想到這件事竟然成為引爆了一場涉及30多個國家,捲入15億人口,傷亡高達3000多萬人的世界級戰爭的導火線。
自普法戰爭以來,法國與德國成了世仇,當英國不得不從「光榮孤立」的歐洲大陸政策中走出來時,面臨的是德強法弱的局面。德國已是歐洲第一強國,若不加以遏制,勢必成為英國的心腹大患。於是,英國拉上對德國也頗為忌憚的俄國,與法國一起成立了三國協約(Triple Entente),德國則與奧地利結盟, 歐洲兩大對立集團就此成型。
兩大陣營不斷擴軍備戰,保持著大規模的常備軍,各國政府都因此陷入深深的債務泥潭。「一項詳細的歐洲公共債務收入報告顯示各種債券的利息支出和本金償付每年高達53億4300萬美元。歐洲各國的金融已深陷其中,政府不禁要問,盡管戰爭有各種可怕的可能,但是比起如此昂貴和不穩定的和平來說,戰爭或許是一種更值得考慮的選擇。如果歐洲的軍事競賽最終不是以戰爭來結束,那就必然是以各國政府破產而告終。」
從1887年到1914年,這種不穩定和昂貴的和平僵持著,高度武裝但已接近破產邊緣的歐洲各國政府仍在怒目對視著。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由Rothschild家族發展並建立起來的歐洲銀行體系向對立的各方提供信貸,全力促成了這種軍事對峙。
戰爭實際上打的是錢糧,到1914年時,很明顯歐洲的主要國家都已經不能負擔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了。他們雖然擁有龐大的常備軍,普及的軍事動員體制,和現代化的武器系統,但他們的經濟卻無力支撐巨額的戰爭費用。情況恰如俄國樞密院大臣在1914年2月向沙皇的進言中所指出的那樣,「作戰的花費無疑將超出俄羅斯的有限財力所能負擔。我國勢必需要向盟邦及中立國借貸,不過代價不菲。如果戰爭結果對我國不利,則戰敗的經濟後果將難以估量,全國的經濟將陷於全面癱瘓。即使是戰爭取得了勝利,對我國的財政也極為不利,德國一敗塗地後將無力賠償我國的軍費。和約將受制於英國的利益,不會給德國經濟充分復蘇來償還我們的債務的機會,甚至戰爭結束很久以後也不可能。」
文章剪接自貨幣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龐大的戰爭賠款當然不能由德國Rothschild家族和Vorburger家族銀行來承擔,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大發一筆國難財。
所以,第一步棋,就是由德國銀行家啟動通貨膨脹這部財富絞肉機來迅速掠奪德國人民的積蓄,人類第一次見識了超級通貨膨脹的威力。從1913年到1918年,在戰爭期間,德國貨幣發行量增加了8.5倍,德國馬克相對於美元僅貶值了50%,從1021年開始,德國中央銀行的貨幣發放量呈火山噴發的態勢,1921年比1918年增加5倍,1922年比1921年增加10倍,1923年比1922年增加2753萬倍。從1923年8月起,物價達到天文數字,一片面包或一張郵票的價格高達1000億馬克。德國工人每天的工資必須支付兩次,拿到錢之後要在一個小時之內花出去。
德國銀行家血洗中產階級的儲蓄,使大量社會主流人士一夜之間淪為赤貧,從而奠定了日後納粹上台的群眾基礎,並深深種下了德國人對猶太銀行家的痛恨。比起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的境遇,德國人民所遭受的悲慘苦難要深重得多,下一場更為慘烈的世界大戰的所有誘因已在1923年全部到位了。
(經歷過當時的德國慘境的話,會明白希特勒要屠殺猶太人原因可是很多的)
當德國人的財富被搜刮得差不多了,德國的馬克也該穩定下來了。在國際銀行家們的調度之下,美國人民的黃金成了穩定德國貨幣的救生圈。
19.沈漢娜(Hanna Helena Zaborska Shen)國籍:波蘭 年齡:37歲
東歐波蘭的沈漢娜是台灣媳婦。越來越融入本地生活文化的她,宛如發現桃源般地愛上台灣,決定永久定居,不過她說台灣人的生活禮儀和待客文化還有待提升。
台灣人很親切,也很開放。我在日本旅行時用英語向年輕人問路,他們很怕跟我用英語交談,有的還假裝看不到我;我來台灣到星巴克買咖啡,店裡打工的年輕人一點也不怕和老外交談,很「踴躍」地跟我用英語聊天,而且有問必答。台、日差別真的很大。
台灣人雖然很友善,但生活中的禮儀稍嫌不足。平常我搭電梯,很少會有人幫我按住延時開門鍵或禮讓我先進出,上周我等電梯時碰上一位紳士,難得給我「Lady First(女士優先)」的禮遇,我意外地盯著他,沒想到他開口:「我是日本人。」
台灣人也有點自我,不太管別人的觀感。像前幾天我在等公車,身邊的男士菸抽個不停,薰得我很不舒服,我請他不要靠近我,能不能離遠一點?他很不高興反嗆:「你不舒服就走開,幹嘛要我走開?」好希望台灣也能比照日本和歐洲訂定法律,限制公共場所禁止吸菸。
12.成昌和 國籍:南韓 來台:18年
18年前來台學中文,沒想到因此成了「台灣媳婦」。在她眼裡,台灣風景、食物、人情味……有說不盡的好,但太看重金錢、缺乏公共空間觀念,則略嫌美中不足。台灣人很勤奮、有創意,但缺乏自信、很會自我保護,還有一點點自私。沒自信,可能是台灣常被別國「拋棄」,所以有不安全感,大家拚命賺錢,用錢來壯膽。
我在韓國念書時,老師就告訴我們:去台灣不必帶傘,下雨天有騎樓可以躲雨。當時我覺得這種建築設計真棒!但這些年,我發現騎樓老是被店家占用,堆東西、擺麵攤;越往南部走,情況越嚴重。盲人、老人怎麼走呢?我懷疑政府是不想管,還是不會管?還有,很多人在住家門口擺鞋櫃,甚至把鞋子擺得滿地都是。鞋子也算隱私物品,為什麼要放在門外給大家看?我婆婆一雙兩、三千元的新鞋就因此被偷了。
在韓國,住家都有玄關擺鞋櫃,供穿脫、收納鞋子。台灣人常占公共空間的小便宜,情況還滿普遍。不過在台灣,鄰居之間常互相關心,分享食物,感覺很好。像前一陣子我幫孩子書房的黃光燈泡換成白光,鄰居就拿著剪報告訴我,白光比較刺眼,對孩子視力不好。真的很體貼。韓國人愛面子,很注重外在。但台灣人不太重視打扮,在街上注意看,會擦鞋的人並不多。另外,韓國女性出門前一定要化妝,台灣女生在打扮上則很兩極化,有的全身香味,穿著很講究;但是,不施脂粉、不做髮型的女性也不少。
當年剛到台灣,我看到穿窄裙、高跟鞋,還留著飄逸長髮的女生騎著摩托車在街上到處跑,對台灣女性的勇敢、獨立留下深刻印象。傳統韓國女性就是相夫教子,我在韓國念大學時,只想嫁個好老公,沒打算做什麼工作,婚後管全家的錢,老公的零用錢都得跟我領。
7.白可玫(Marie-Carmel B. Perodin)國籍:海地 來台:12年
白可玫25年前在台北圓山飯店與當時海地駐台大使白若丹(Raymond Perodin)的婚禮,蔚為外交界大事。那是台灣第一次有外使結婚,由行政院長孫運璿證婚,中外賓客五百餘人。
台灣人很愛自己的土地,很在意別人怎麼想自己的國家,這一點我能理解。海地有一首民歌是這樣的:「這個國家像甘蔗一樣甜,雖然我們也有許多問題,離開這裡時,眼淚還是禁不住流下來。」國際媒體寫到海地,總是犯罪、毒品、愛滋;我們有豐富的文化,出了許多很棒的作家與詩人,卻脫離不了負面形象,常讓我覺得不平。但比起我的國家,台灣發展得非常好。既然已經在對的方向,就繼續往前行。
我覺得台灣人很聰明,一直求進步。許多台灣人到國外修碩博士,就算英文不是很好,也能很快進入狀況。那是一種專注力,想要有所成就的企圖心很強,設定目標就會努力達成。我也認識許多傑出的台灣女性,她們行動力很強,很積極投入,又不會帶給人過多壓迫感,讓我印象深刻。我覺得台灣的女性對社會繁榮的貢獻很大。
曾有人要跟我握手,但見到一位白人走過來,就停住手,轉而去跟他握!我並不覺得是我的膚色有問題,而是他個人缺乏教養。沒教養的人在什麼國家都有。我最早來台灣時,台灣少有黑皮膚的人;我的身分在菁英階層會受歡迎,但一般大眾就有距離。這十多年來台灣人到處旅行,視野打開了,比以前更友善、好客,也更容易接受不同文化的人,現在連小孩都會微笑跟我打招呼了。
本文轉錄自PTT作者izaax的文章
石油換美債(中東產油國可望躍升美國最大債主)
中央社 (2008-07-14 08:50)
(中央社台北2008年7月14日電)
根據彭博的報導,從沙烏地阿拉伯到俄羅斯等石油輸出國家,不但油價高漲,從美國人口袋中掏出大把鈔票,中東產油國家還可望在本月間超越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債主。
在2000年歐元問世之前,歐元區許多國家(包括英國)商討為發行歐元,在各國匯率方面做了一些準備工作,這些國家為了穩定匯率,1979年就成立了一個「匯率機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簡稱ERM),參加這個機制的會員國大家同意,會員國的匯率變動不得大於上、下15%,為了穩定歐洲各國的貨幣,歐洲的貨幣都「定錨」於德國馬克。若匯率的變動超出此範圍,該貨幣所屬的國家有義務買進或賣出自己的貨幣,使匯率再度回到15%範圍內,英磅一直盯住約2.95馬克。歐洲各個國家雖有共同的理念,但卻同床異夢若,在實務上,某國政府想將它的貨幣幣值釘住於預先決定的某一水準,施行起來困難重重,畢竟一個貨幣幣值的決定受到來自全球諸多因素的影響。當世界各地的互動越來越頻繁,國家的國內事務,往往無法單純地由這個國家的最高行政機構完全決定。
當一個國家的幣值長期走貶,並且已經到了不易掌控的狀態,而該國政府仍企圖透過買進自己國家的貨幣,以支撐其幣值,其結果往往不如預期。因為幣值長期走貶,其背後必定有某些失衡的因素存在,正等待被修正。以1990年代初的英鎊持續走貶而言,那個失衡的因素就是英國的經濟。當時英國的經濟不振,英國正在苦思如何振興經濟,唯一的辦法似乎是降低英國的利率,但如此一來英磅勢必走貶,且迫使英國退出(ERM),但英國並不打算這麼做,轉而向德國政府求助,希望德國降低利率,但德國政府並不願意這麼做,英國政府只好孤軍奮戰。
在當時,有許許多多的國際投資者握有巨額的資金到處尋找套利的機會,其中以Soros為代表。他們看準了那時候英國經濟脆弱,所以將攻擊的標的集中於英鎊。Soros及其他做手研判英格蘭銀行無法長期支撐英鎊,因為讓英鎊幣值大幅下墜的力量太大了,Soros之流的投機客看到了如此大好的機會,利用英格蘭銀行頑固堅守英鎊匯率和一個可與其他歐洲匯率機制參加國相當的利率水準而獲利,英國政府為了對抗投機客,也大舉買回英磅並提高利率,英國政府如此的做法是為了嚇跑投機客,但投機客都是聰明人,知道英國政府只是在硬撐,每當英鎊稍微走揚,這些做手就放空英鎊。每次他們有恃無恐地放空,主要是他們確信英鎊走揚是英格蘭銀行拉抬所致,他們更確信英格蘭銀行不可能無限制地一直拉抬下去。,他們所賭的就是要看英國政府能撐到什麼時候,在1992年9月16日的黑色星期三,投機客紛紛大舉放空英磅,單單Soros一人就在此建立了100億美元的倉位,再度將英鎊推向ERM所訂的15%範圍內,然而也在這時候英格蘭銀行把力量用盡了;終於,在1992年9月16日,英國宣布退出(ERM),在英格蘭銀行棄守之後,英鎊像物體由高空下墜。
從1992年9月到1993年1月,英鎊兌美金(GBP/USD)由一英鎊兌US$2.0100,一下子跌到一英鎊對US$1.4603,跌了6037點。如果賣出一個合約US$10,000,可獲利US$6,037。(假設投資人交易一個合約US$10,000,放大20倍,他只要繳保證金US$500,所以獲利率是12074%)。
觀察看看這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包含4個區域
試著從斜率,面積,拼法,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思考
為何兩者會產生一個單位的正方形區域落差